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趣味学诗。
【教学目标】
1、在畅谈中,分析木兰形象,理解中国女性的多种文学形象,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2、在表演中,领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3、在诵读中,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
抛砖引玉:同学们都知道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个故事源于今天我们要学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学了本文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就“考证木兰身份”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二 分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读了之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木兰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热爱祖国的性格。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木兰从军途中思念亲人的心态,可见她也是脆弱的人。木兰回家后对镜贴花黄的娇态,也体现她柔美少女的一面。
(教师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于无形中疏通文意)
3、引申: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像木兰这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学生畅言自己
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