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 阴符七术注解(九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一
2.(1)zhòng合乎(2)gēng更换(3)jiàn空隙(4)chù紧张、害怕
(5)yǐ支撑,接触(6)xíng磨刀石(7)huò象声词(8)huā象声词xiǎng通“响”(9)xì通“隙”,空隙(10)kuǎn空(11)结合处
3.①d②d
4.(1)天道,自然规律(2)天然的生理结构(3)本来的样子(4)每年(5)一般的(6)(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7)通“缮”,这里是擦拭之意(8)(说得)好
5.d
6.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7.(1)所见无非牛者(2)未尝见全牛也(3)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8.(1)目无全牛(2)官止神行(3)批郁导簌(4)游刃有余(5)踌躇满志
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如土委地委:卸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2分)
14。疱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二
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后鲜有闻
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爱莲说》一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的特殊心境。(2分)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6、(2分)(1)(xiè)(2)(xiǎn)
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洗涤(2)树立(3)共同,一起(4)只,只是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院子里好像充满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原来是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9、(2分)托物言志;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注】:
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
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7、【参考译文】
(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句意2分,薄 躁进和 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 尺牍 治)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四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五
(19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5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5分)
答:
1.d ( 适:适合,引申为用在适当的地方)
2.c (其均为代词,那。 a连词,表修饰/表因果 b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d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3.b (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4.(1)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使、渐、虽、化、户说以眇论状语后置各1分)
(2)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此四者、原、饶、鲜、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有关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六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战国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文言文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注释及翻译范本 阴符七术注解(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