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的读后感通用 读了落花生的读后感(七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落花生的读后感通用一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慕虚名的品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ppt 课件
:
一、 复习词语(读一读)
二、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花生还有一个名字,谁来告诉老师?
3、出花生课件,解释: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著名的作家许地山他最喜欢的就是这落花生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家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4、齐读课题。
5、你们看它既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诱人的果实,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三、 浏览课文,脉络回顾,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1、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65页,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出示课件)
2、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 通过刚才你们读课文发现,种、收、尝花生,作者寥寥几笔,而议花生这一部分作者却颇费笔墨,写得非常详细,那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作者想通过议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就是议花生是重点,作者就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作者则(与详细相对的词是)写得简略)那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们平时写作有什么启示呀?(写作文时不能平均用力,主要部分我们就把它写得详细,次要部分就把它写得简略)
4、 既然这篇课文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那我们就直奔重点,学习这一部分,好吗?
四、 重点感悟,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5自然段,看看谁说的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上记号。一会给大家读读!
2、 父亲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
3、兄妹俩所说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3、 读父亲说的话,出课件父亲说的话
我们一起来看投影(点课件,花生果实怎样?桃呢?)
4、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植物?
5、 你们看这句话(再点课件),文中的父亲喜欢谁呢?
6、 父亲不仅喜欢花生,而且是在赞美花生,那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值得赞美呢?我们应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呢?
7、 我们先来看一下表格,看一看如何填?
8、 我们刚才通过填写表格抓住了重点词语来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确实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果实埋在地里,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因此,你从中体会到花生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体会到花生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板书:默默奉献
9、 谁愿意来读读
10、 同学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11、 读父亲接下去说的话,出课件
师:全班齐读,说说父亲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生:做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12、 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有关句子(出课件句子)
师: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对国家、人民作出贡献的人
师:那什么样的人只讲体面的人呢?
生:只讲美 注重外表
师:举例说说你看到这样只讲体面的人吗?
五、 分角色朗读重点部分
1、 同学们想不想把议花生这一部分分角色读一读呀?
2、 这晚的谈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出课件)
六、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 那同学们学到这儿,你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落花生了吧?(表明自己想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 这篇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共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能给人启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3、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能给人启迪,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就要靠同学们平时细心去观察,用心去发现了。
七、 课堂讨论
1、 出课件(果子对比图)
2、 说说共同点和不同点
3、 在21世纪的今天,你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做落花生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就来一个实话实说:你想做哪一种人理由是什么?
4、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待会和大家交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看同学们还想说,待会下课和你们交流,好吗?
5、 在这儿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出课件)
6、 同学们,在现代社会中,到底应该做哪种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你想做哪能一种人,你都
应做——有用的人,这就是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八、作业布置(小练笔)
落花生的读后感通用二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鲁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的。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文章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出朴素的人生哲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比较简略,把议花生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了做人的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而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标》对这一年段的要求以及文本的具体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掌握本课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运用对话叙事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话叙事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理解,我将不做过多的分析。在表达方式上有详略得当,借物喻人,对话叙事这三个特点。文本中这些点,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古语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是教学之最高境界。老师要有取舍,取就应该取在学生的发展关键处。课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3至15段是议花生,而议花生的表达形式是对话,3至14段都是对话。《课标》中要求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而且学生也常常不会用对话叙事,,所以我把学习、运用对话叙事的表达方式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把非本体向本体转变,把教过向学会转变。 教学难点: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体地位还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为了给学生“点金术”授之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是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力求学生通过多读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小组探讨,用一种思维去碰撞另一种思维。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做真正的语用语文。学生用读、思、悟、说、写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课时安排
根据这篇课文的容量及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一、质疑解题。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要重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不能回答,我会解释。老师要教学生不会的。二、检查预习。我会先检查预习,检查学生识记生字词的情况,对错误较多的字词加以指导书写,用检查读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把我 “空地”“买种”“播种”等词读正确了,课文是否读流利了。三、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件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些事对应了哪些段落,学生会对详略一目了然。四、随堂检测。用小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重点说第二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一上课,我会说:“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落花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我会再次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这样的概括使学生再次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二)学习“议花生”
请同学们默读3——1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写这件事的?
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它能让学生静下来,专心致志地读,并有助于学生认真地思考。
学生读完之后不难发现这是采用对话形式来叙事的。下面我会让学生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在这里老师不要做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老师的职责是助读而不是代读。
下面我会问:我们议的和父亲议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会发现,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被常人忽视的特点,而且由物联想到人,这就是借物喻人。这也是父亲对孩子们所希望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借此可以理解“体面”的意思。
在此,出示许地山及父亲的资料,有助于明白父亲的用意。
(三)学习写法
请同学们浏览3——15段,这样的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这是对话叙事,而且每一个人的话单独成段。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总结的,会记忆深刻,而且拿来运用。
再让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对话还有哪些特点?
总结出“提示语”的灵活运用。
出示学过的课文中的对话,学生会再现提示语放在开头时,放在中间时,放在最后时,或者没有提示语时标点符号的不同。为下面的写做好了准备。
(四)结合文本迁移
再次出示父亲说的话。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父亲说的话。
同学们,时代不同,对父亲的观点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呢?四人小组讨论,大家注意组员说的内容,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了,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总结了,知道了对话叙事的写法,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利用文本资源,结合现实实际,再创了文本。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我们要有语用语文的意识,有运用语言文字的理念,上真正的语文课。
落花生的读后感通用三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果仁可以吃,也可以榨油,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我国栽培极广,黄河下游各地最多。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即与课文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会有极大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大部分生字(8个会认,2个会写)都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学生读顺了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了。本课难读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前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实不是结在茎上的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是谁把花生摘走了?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制作花生生长过程的课件或挂图,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识字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告诉我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小松鼠过河游戏”、“花瓶开花”等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习中也加入了合作学习,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知识在合作中渗透。
(二)注重在合作学习中朗读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人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阅读文章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教师应把握住的。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刚入学不久,就把学生的独到意见扼杀在摇篮里。在教案中,我只设计了教师的导语,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为加强小组的合作性,我设计了每组辅导一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组织记者招待会让优胜学生谈体会,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习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新教材注重了图文并茂,所以学生爱读。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透过文章内容想象文章以外的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落花生的读后感通用 读了落花生的读后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