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有相散文通用 琵琶语散文(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琵琶有相散文通用一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子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琵琶行》说课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创新教案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平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
琵琶有相散文通用二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于是)为(写)长句(七
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
琵琶有相散文通用 琵琶语散文(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