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课文简短 《看云识天气》是几年级的课文(八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看云识天气课文简短一
1、《看云识天气》选自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内容:通过对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的变化的认识来识别天气。
3、特点:①说明对象明确,从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来识别天气。
eg: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说明顺序清晰,用了不典型的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eg: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说明方法得当,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用得恰到好处。
eg: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④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eg: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① 能够确定明确的说明对象。
② 能够结合说明对象确定说明顺序。
③ 能够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④ 能够使用科学、准确的说明文语言进行叙述。
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
认识上: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情感上:对云的姿态或光彩发生变化时的情态有一定的体会。
技能上:对于各种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涵咏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2)能阐述本文的说明顺序。
(3)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习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课文《看云识天气》。准备采用自主概括的学习方法,让各位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概括相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阅读课文的精细度和概括内容的精准度了。
(设计意图:介绍学习方法,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快速默读课文
每人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本文共1452个字符,3分钟之内读完。读完后给每段话标上序号,全文共7段。
(设计意图:加快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三)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从文体角度看,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章?
让学生明确这是“说明文”。教材编者并没有把这篇课文放在专门的说明文单元里,可能想淡化文体。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淡化文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还是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学习此文。
作为说明文,哪些方面需要学习?学习顺序如何安排较为合理?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人动笔,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说明文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适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阐述介绍的一种文体;因此说明文有四个方面需要学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学习一篇文章,先学习它写了什么,再学习它怎么写的;因此说明文的学习顺序一般是先学习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的对象(内容);再学习它是怎么说明的,包括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因此安排在第一位的是说明的对象,另外三个的顺序没有定数,但从宏观到微观的安排比较合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设置以上环节,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说明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在自己学的角度来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四)一概括说明对象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细致的过程,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概括时尽可能借助文中的原话——或抄录完整的句子,或截取关键的词语,没有现成的才自己编写;概括要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以下分步概括,每步都有时间规定。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一起开口说。时间半分钟即可,比较简单,也不用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标题的原话“看云识天气”。
最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并主动说说做错的原因,然后教师给予指点和鼓励,让他们跟上来,并培养先关注标题的好习惯。
第二步,用两句话概括。
学生先独立完成,每人动笔写,时间2分钟左右;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评判,看看是否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最高一级“全面”,边评判边调整完善,形成本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照“全面”的要求去评判。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课文有关键词可以截取,一个是第一段的“(云的)姿态”,另一个是第6段的“(云的)光彩”,把这两个词分别代入标题语“看云识天气”,就成了两句话: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
最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估计会错超第二段的原话“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其实这句话只是就云的“姿态”来说的,无法把第6段的云的“光彩”归纳进来。之后让他们主动说说原因,然后教师给予鼓励,更给予提醒:做题不能只凭感觉,要记住三个词:简洁、准确、全面。
第三步,用多句话概括。
先问学生:本文是不是可以继续概括,把云的“姿态”和“光彩”的各种名称再具体化?(容易达成共识。)云的名称比较多,如果继续用文字来概括,会比较繁杂,需要换一种更简洁更直观的方式来概括,这种方式是什么?(表格。估计有些学生不会想到。)继续问:表格应该怎么设计?分几列?分几行?每列的上端各写上什么文字?每行的左端又该写上什么文字?(不难达成共识:分两列,分13行。两列中,左列上端写上“云的名称”,右列上端写上“天气的特征”。13行中,第2行开始,左端依次写上云的名称: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
教师用多媒体亮出具体表格,让学生边浏览课文,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对着表格,用眼睛来填,边填边一起开口说,训练快速阅读和概括的能力。
表格此处略去,要填入的内容依次如下:晴朗、晴朗、晴朗、晴朗、天气转阴、将要下雨或下雪、雨或雪降临、下暴雨或下冰雹或起龙卷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由小变大,天气转好;由大变小,转为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对象的能力。)
(五)二概括说明顺序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先请每个人概括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可以分为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从主到次、从总到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等顺序来说明。对照上面三种说明顺序,本文属于哪一种?(让每人随口说说。估计他们会比较为难。但肯定会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对照之后我们会发现,本文不属于时间顺序,也不属于空间顺序;但属于什么逻辑顺序,似乎不容易说清楚;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把课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概括得更清晰:先给每段编上序号(共7段),然后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边浏览边概括出各段之间的关系,最后参照下面的示例,在备用纸上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标示出来;时间2分钟左右。
示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出本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概括,与学生分享,并促进共识的形成(如果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概括的依据和方法):课文第①段至⑤段写的是云的“姿态”,第⑥段写的是云的“光彩”,第⑦段是总说,因此可以这样概括: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完善:看着标示图,我们会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框架不太好看,不太完美,不是典型的总分总的模式,那就请每人手动加上一些段落,使之成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本组的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已经说到位就说方法)——
在第1段前面加上一个总说的段落即可,把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都写进去,比如这样写:“看云识天气,可以通过看云的姿态和光彩两方面进行。”如果觉得原文第6段与原文第1段不太协调,还可以在第6段前面加上和第1段一样的写法:“天上的云,也是光彩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有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六)三概括说明方法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引用等;请“对号入座”,说说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引用一些句子具体说说,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说给同桌听,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个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需要随机取舍)——
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引用。“打比方”集中出现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课文第一段说:“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我们也仿照着造一个排比形式的比喻句,看看能不能一口气用上三四个喻体,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喻体用词语或短句即可,比喻要贴切,意境要优美;写在备用纸上;时间2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估计许多同学答得不太顺利。教师可顺势引导:“书到用时方恨少”,做得不顺利,说明自己的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语文是读出来的,要多读课文,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语言;语文学习成功的基本标志就是能运用语言,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如学生有更好的随时替换上去——
词语形式的: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
短句形式的: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
看云识天气课文简短 《看云识天气》是几年级的课文(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