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2.3心得体会及收获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五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孟子2.3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 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八) 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十一)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十二)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十三)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十四)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十五)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十七)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十八)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十九)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二十)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二十一) 其进锐者,其退速。
(二十二)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十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二十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十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十六)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二十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二十八)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二十九)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三十)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三十一)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十二)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三十三)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三十四)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三十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十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十七)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三十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十九) 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四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十一) 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十二)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四十三)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四十四)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四十五)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四十六)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四十八)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四十九)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五十)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五十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十二)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五十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十四)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五十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十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五十七)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主题孟子2.3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主题孟子2.3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
孟子2.3心得体会及收获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