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和方法 教师口语艺术自学心得(八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我校是市级花园式学校,校园四季满目翠绿,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树”在给校园带来生命力的同时,更带给大家美的享受。这得天独厚的校本资源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有效载体。本活动根据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包中提供的资源, 紧密围绕“人类的好朋友——树”展开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完成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诸项多元智能。
当我们在综合实践课上确立了“人类的好朋友——树”这一研究内容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我请同学们分小组围绕“树”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讨论、修改、完善,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1、树有哪些种类?
2、人类有哪些不爱护树的行为?有没有因为这些行为自尝了苦果?
3、为什么冬天要给树穿上白色“外衣”?
4、有哪些树能在沙漠中生长?
5、树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6、你知道常青树和落叶树各有哪些吗?
7、搜集有关赞美树的文章、诗歌、歌曲等。
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感兴趣的内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并对自己的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兴高采烈地开始研究准备了。
第一步:制定简单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
根据活动课题,制定简单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使学生从研究学习的一开始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学”中来。本阶段重在让学生学会“做计划”。
第二步:根据研究目标广泛取材
1、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与工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为学生创造“做科学”的机会。
2、多渠道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馆、计算机数据库、视听材料、社区资源等渠道中,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来探究。本阶段重在强化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
第三步:交流研讨学习成果,学生写出各自的感受与收获
1、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 你们在实验、调查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克服了哪些困难?
(2)整理收集的资料、总结实验的结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3)评价各人在小组分工合作中的情况。
2、每位同学写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活动反思
本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并通过评价指导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四步:动手设计,展示成果
1、各组可采用照片、图表、小报、幻灯片、网页等形式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2、设想树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教师对大胆、有创新意识的设想给予鼓励,并举办专题设计展,记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3、交流活动体会。
第一步:制定简单可行的活动计划
学生们在积累了初步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活动由小组长牵头,在撰写了小组活动方案后,学生们便正式开始了探究活动。
树的种类
活动目的:
1、通过给树分类,认识各种树。
2、学习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过程:
1、带领学生参观绿色校园,认识校园中的50余种树。
2、收集资料。(主要场所:书店、图书馆、上网、实地拍摄等)
3、整理资料、分类。
按( )分类
类型
相关的树
4、评价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5、整理小组交流情况,并写出个人体会。
活动方法:查报纸、上网、查书、采访
人员分工:
组长:唐代宁
记录员:邹梦雅
制定活动计划:唐代宁
资料收集:唐代宁、罗威为主,全组人员参与
网页设计:张晓鹏、刘畅
第二步:根据研究目标广泛进行取材
整个校园满目翠绿,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在此时,我校被评为“宜昌市花园式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三个一群,四个一伙按照我们的布置,一起参观了绿色校园,认识校园中的50余种树。领略了“树”给校园带来的生命力,给同学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并将这种体会融于笔间。
我们利用闲暇之余,参观了校园,仔细观察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虽然我有点疲倦,但还是游兴不减,我和同学们摆出各种造型,让时间停止,让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这快乐的一瞬间。后来听皮梦婷讲述了关于“音乐树”的故事。贝西的理想是当一名音乐家。他特别喜欢小提琴,从小学一年级起, 就开始学琴。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每天清晨,他迎着早霞练琴,直到上学;晚上,他做完功课,又在月光下继续拉着,直到深夜。他的手指被琴弦磨破了,鲜血滴在泥地里;他的汗水不停地流着,像泉水般淌在脚下。他一天天地拉着,一年年地拉着,在提琴声的陪伴下,从儿童变成了少年。可是,他的梦想——让小提琴发出美妙的音乐,还没变成现实。他的提琴只能发出单调、乏味的声音,就像一杯白开水那么平淡。麻雀们、虫儿们都嘲笑他,他们的嘲笑,像火一样烫伤了贝西的心,他生气地把小提琴摔在地上,说:“我再也不拉了!” 幸好,小提琴并没摔坏,只从琴颈的头上,掉下一小块指甲般大小的碎片,琴的声音并没有受到影响。那块小小的碎片钻进了泥地。第二天,贝西惊奇地发现,在他拉琴和摔琴的地方,钻出了一棵小竹笋。他弯下身来仔细瞧瞧,咦,这哪是什么竹笋,这是一棵古怪的小树苗!它的树干又细又光滑,就像一根小银笛,上面长着几片金色的小树叶。贝西心里一阵高兴,不由得又拉起了小提琴。奇怪!那琴声一响,小树苗就呼呼直往上窜,比雨后春笋长得还快,可是,等贝西一停下手,这小树苗就静静不动,一点儿也不肯长了。这是什么怪树呀?麻雀和虫儿们都说:“我们没见过,不知道,不知道。”他们都呆住了,傻愣愣地望着这棵树。一只见多识广的老燕子飞过,说:“我知道,我知道,这种树叫“音乐树”,我在遥远的丘拉巴岛上见过。这树是那块小提琴的碎片长成的,贝西的血汗浇灌了这块土地,他的音乐又给了它生命,使它变成一种奇特非凡的树。贝西,你快拉吧!音乐是音乐树的养分,你快用琴声来浇灌它!”贝西又拉了起来。只见这棵奇树抖动着枝干直往上长,越长越快,越长越高,越长越大,不久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听了皮梦婷的故事,我不仅感慨:“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知道更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最新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ppt课件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和方法 教师口语艺术自学心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