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旅游心得体会实用 参观东湖旅店心得体会(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东湖旅游心得体会实用一
东湖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第一盆景”听说东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东湖,原是青山。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会稽(即现在的绍兴),在这里车喂马,所以称这里的山为“占山”,民间又称“箬篑山”,当年这里山上多青石,
此石坚而硬、用途很广。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采石场,到隋朝,开采的规模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采石工的辛勤劳动,这么大的青石山被凿去了将近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石场内,岩中泉水涌出来,河水从外溢进来,由场而成湖,湖内碧波荡漾,这就是今天的东湖。清朝末年会稽人陶睿宣宣见到此地风景奇秀,便筑了湖堤,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运河;堤内便是是东湖了。一百多年来,东湖经过许客人的修饰,成了—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现在我们来到的的是正大门走进正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的石块,上面刻着“东湖”,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凉亭,最有名的凉亭就是“五花亭”,因为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名大官,来到东湖游玩,走着走着,看见了一个凉亭,那个凉亭短短的,那个大官又很爱吃肉,说:“哈!这个凉亭真像一块五花肉,就叫它五花亭吧! ”游人在一旁听了,大笑。东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东湖多深潭、潭谭见清影。游客们不妨坐乌篷船去体味—下。现在就请大家一起坐上乌篷船去体会一下水乡风光吧!只不过坐船以前,我得提醒大家,坐船时千万别把手伸到船外戏水,也不能在船上站立或行走,你必须听从船工的指挥。
否则小船掀你入湖,那种“落汤鸡”的滋味是消受不起的。船在水上漂,如在镜中游。乌篷船就象水乡精灵,悄然无声却穿梭不息。坐乌篷船作东湖水上游,会产生一种难得的休闲恬适之感。船老大头顶乌毡帽,嘎吱嘎吱地摇着乌篷船,偶而用淳朴的“绍普”与您交谈。此种景象你是否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如果有,那肯定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里了。别看船工悠闲自得地来回穿梭于湖面,一浆一舵,看似简单的动作,没有一年半载,你是学不到这本领的,不然,这绝活也不会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了。不知不觉,船到了东湖第一桥——秦桥。据说这是因为秦始皇曾经到过这里而命名的。
穿过秦桥,远远望到的是一个湖心小岛。侧目南望,便是东湖一景——桂岭了。说是岭,却不大,像是一个小岛,依岩而傍湖,曲径能通幽。 “桂岭”上有金桂丛丛,每年金秋时节,这里便丹桂飘香。附近的“香积亭”便是因此而得名的。这里还有形状怪异的盘槐,传说那是董永和织女幽会的地方。如果您抬头仰望,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挺秀”两字。
这是清代县官蔡锡侯所题写的,内容写的自然是东湖的美丽风光了。小船向东,穿过湖中小堤,便是我们梦魂萦绕的“仙桃洞”了。当年采石的匠人,在两个岩石中间留下了一堵厚不盈尺的石壁,石壁中央,又凿一门,两旁刻有“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门联一幅,顶上赫然写着“仙桃洞”三字。联虽写得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一个神话传说。
传说中当年皇母在此崖壁上植了一棵仙桃,此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熟,食之可以长生不老,为了防止仙桃被盗,皇母特派一员天将在此日夜看守。崖壁上至今还留着天将坐过的靠背椅呢。洞为水室,本已称室,室内有门而又通别室,如不身临其镜,其巧夺天工的构思,真是无从想像。船从“仙桃洞”的西门出来,空谷传声洞己走近我们了。
此洞下大上小,形状极似喇叭,故又称喇叭洞。如果您在洞内一喊,声音在洞内回荡,经久不绝。尤为奇怪的是对面堤岸的万柳桥上听得最为清楚。当然这不是北京的回音壁,它没有经过人为的刻意加工,其中的谜底至今仍未解开。希望各位游客做一个有心人,帮我们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关于东湖旅游心得体会实用二
东湖,位于平湖市区城东。古时原是陆地,在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由于地壳变动,地表塌陷成湖,名为当湖;晋隆安五年(401)改东武湖,又称东湖,雅名鹦鹉湖、鹉湖。古时东湖“弄珠楼”是文化名士吟诗作画、品茗赏月的雅集地,在清代张云锦《东湖弄珠楼志》中收集有明代董其昌、清代高士奇、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等著名学者诗人无数赞美东湖美景的诗篇;在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平湖十咏》、冯敏效《当湖十二咏》等诗中也都有“东湖十景”的赞美的佳句;可以说东湖景区历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和游客休闲游览的胜地。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县后的明清五百年间,建园之风极为盛兴,东湖历经数百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诵读北宋科学家沈括游东湖留下的“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提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犹喜乱花时入眼,可能万事顿忘情。无端景物相料理,屡欲颠狂兴不成”(见《永乐大典卷2262》)诗句时,依然可以读出作者对东湖的赞美,依然会被诗中描绘的诗情画意所吸引。
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开发东湖区的决定》,并提出了“把东湖打造成精品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在原东湖十景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建设新东湖八景,即:“南村书堆”、“含珠凝晖”、“鹉湖春色”、“九龙戏珠”、“西浦鱼罾”、“北原牧唱”、“案山晓翠”、“塔影垂虹”。 建成的东湖景区是集休闲、度假、运动、文化、观光于一体的江南水乡旅游胜地。调整规划后东湖景区建设总面积1.6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10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开发范围为环东湖核心部分,面积1500多亩(含水域面积728亩),即由“东湖八景”及周边的体育馆、图书馆、金王朝大酒店、东湖大酒店、胜地咖啡、半岛国际酒店等已建成旅游设施组成。二期开发范围为即将竣工的“东湖渔村”和正在建设中的“龙湫公园”。截至20xx年,东湖景区一期工程完成,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亿元。 20xx年2月14日东湖景区被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东湖八景
含珠凝晖
景区以东湖广场为中心,包括游艇码头、大型音乐喷泉、亲水平台、大型休闲“膜结构”环廊、绿色坡地大草坪、银杏苑、光纤地图等功能区,滨湖长370米,面积32亩。在东湖区开发前,这里是县城东城门外白堤一带,即轮船码头、货运码头、南廊下、三元桥、猪行浜、圣阳弄、保安街、外河桥、五居头等,是客、货运中心,交通繁忙,店铺林立,商业繁荣,但是地势低洼,房屋破旧,整个地段年年要遭水淹,又把秀丽的湖光景色遮挡在视线以外。1999年东湖开发首期工程在这里启动,拆迁居民666户,单位20家,拆除建筑面积62339平方米,到20xx年底景区基本建成。
含珠凝晖景区紧靠繁华的园林商业街解放路和人民路,人们休闲观光最为便捷。景区的整体环境风格体现了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统一,表达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东湖广场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含珠凝晖”主雕塑,二位青春健美的男女青年奋力高擎一条腾起的巨龙,象征着金平湖的腾飞和未来。两侧有四组雕塑和浮雕:第一组“良渚文化”,展示的是从本市出土有五千年历史的玉琮、玉针、有象形文字的陶罐的放大雕塑,体现平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第二组“陆绩怀桔”,是古代的孝敬典范。东汉陆绩(187—219)六岁时随父作客,袁术用桔子招待他们,他只吃小桔,而把省下的大桔带回家中孝敬母亲,这种孝敬尊长的美德在民间广为流传,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敬典范之一。陆绩博学多识,官至郁林太守,辞官后定居乍浦。第三组是:“文庙讲学”,平湖文庙即县学,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有五百年历史,在明清时,县学生员达8714名,其中:中举人668人,考中进士221人,涌现了一大批谦吏、能臣、名士,平湖成为名甲嘉湖的文化之乡。第四组是:“红楼出海”,在二百年前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我国名著《红楼梦》九部十八套,首次由乍浦启航出海到达日本长崎,是名著《红楼梦》走向世界的最早记录。这四组汉白玉雕塑和浮雕,向人们诉说着金平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东湖广场中心,是巨大的音乐喷泉平台,直径11米,形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喷泉有24个程序变化,节庆时也可以在台上演出。在广场南北二侧是“膜结构”休闲环廊,投影面积440平方米,环廊下面是12组波罗格木弧形座凳和镜面花岗石圆台。景区的滨湖平台强调开敞开放,绿化设计和建设形成空间开阔、简洁明快、自然均衡、曲线流畅的现代园林特色,使人耳目一新,犹如进入“全新的天地”。“仰观东湖皓月,坐揽全湖胜景”,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憩息场所。
塔影垂虹
历史悠久的报本塔院和东西塔桥,是东湖风景区主要景观之一,暮色初降,环东湖华灯齐放,报本塔、九峰一览楼、十杉亭及东西塔桥,流光溢彩,晶莹华丽,犹如琼楼玉宇,似入人间仙境。程端麒《忆江南·东湖》诗曰:“东湖美,塔影漾清流。九派潮来添秀色,三春花发遍芳洲。舟在镜中游”。鹦鹉洲上的报本塔是平湖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它见证了平湖五百多年的历史。报本塔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刑部主事陆杲发起,进士冯汝弼、赵伊协助,历经三年终于建成,陆杲因受“天地万物之本”的思想影响,因名为报本塔,曰:“忠孝以为报”。当时塔有七层,高19丈。清顺治十六年(1659)倒塌,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陆葇主持重修,改七层为五层,建成为楼阁式文峰塔,通高49.14米,平面八角形,砖石仿木结构,阶梯设在塔壁之内,塔外有平座挑檐。宝塔历经三百多年战乱沧桑,华檐栏杆已荡然无存,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塔身渐向东倾斜,达75.5厘米。1989年至20xx年经三次修葺,纠正了倾斜的塔身,安装了华檐迥廊,使宝塔整旧如故,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屹立在东湖之畔。特别是在20xx年9月11-12日从检修的塔刹中发现珍贵文物:一是国家一级文物明郑和款圆瀞金粉书《妙法莲华经》卷,全长40余米,宽10厘米,标明时间为明宣德七年(1432),是平湖建县后二年。明代经卷《妙法莲华经》,曾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文物展。二是陆葇于康熙二十五年亲手书写的《六经》经卷,长3.27米,宽17厘米,三是用朱砂制成的报本塔模型,还有一道符。实物保存在市博物馆。
报本塔最初建成时,陆杲还在塔前树立五块巨大的太湖石,称为“五老峯”,也很有名,有诗曰:“奇峰从何来,屹立老人五,须眉具仿佛,形态极仰俯,溜雨色苍然,当空互撑柱,山门永作镇,过客时为扶。”报本寺院在整修扩建中,将新建天王殿、钟楼、鼓楼、山门以及“五老峰”假山、“鱼乐国”放生池、悠然亭、净月山庄、醉仙居等宗教园林建筑。
九龙戏珠
景区位于东湖中之大瀛洲,俗称大湖墩,此前是东湖公园,是平湖现存最古老而又
东湖旅游心得体会实用 参观东湖旅店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