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 西藏民俗文化读后感(八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一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藏戏》。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 “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选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方法;
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目标:
⑴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⑵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藏戏的特色以及艺术魅力。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具准备:
藏戏的ppt课件。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时间。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实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铺垫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教师简介。
2.板书课题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7*藏戏
戴面具演出
藏戏没有舞台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戴着面具演出
主题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二
《藏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它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它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所以,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藏戏》一文就是对藏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释,因此,在我们的灵动课堂中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朗读,独立感悟,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尽可能地相互交流,质疑补充,在互动中获得新知。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批批画画,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由于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较多,同时在说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为了让孩子真正有所收获,我觉得保证教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还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这篇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的,内容清楚,层次感强,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每一部分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孩子们自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课文的前三自然段采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先声夺人,突出了藏戏的三个主要特征,为后文的具体介绍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接着作者通过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藏戏的形成过程,然后又具体地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接下来又介绍了藏戏的其它特色,如舞台简朴、演出时间长等。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说明藏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刚刚教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虽然两篇文章都是介绍民风民俗的,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于是,学完《藏戏》后,我就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顺序”、“表达的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使孩子们对两篇课文都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我想,这样的处理方法是站在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起点上,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再去回落到文本细节上。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学时对知识拓展得还不够,应该借此机会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而且,在展示汇报时,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课文朗读得还不够,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到位,评价也不够及时等等,这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主题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三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和宗教中心。距拉萨4—5小时车路。日喀则位于拉萨市西面277公里处。面积3875平方公里,人口91000万。以藏族为主,有汉、回、蒙古、满等13个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日喀则地处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汇流处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3840米,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日喀则是西藏交通中心,境内公路四通八达,318国道、日(喀则)亚(东)公路、拉(萨)普(兰)公路、中尼公路贯通东西南北。
据史记载,日喀则建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早以前,日喀则名叫“夏不雄加莫”,藏语意为座落在夏曲河上的不长草木之地。当时,虽说日喀则已有人居住,但仍然是荒凉偏僻之所,野蒿遍地,荆棘丛生。荒草漫漫无炊烟,石海沉沉少经幡。后来,随着古城江孜改名为“年堆”,藏语意为年楚河上游之地;日喀则也随之改名为“年麦”,藏语意为年楚河下游之地。
喀则城区最早的建筑物,是城区偏北的日光山上的溪卡桑珠孜宗。它奠基于公元1360年,落成于公元1363年,高120多米,主搂4层,酷似拉萨的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木石结构的日喀则宗山建筑,其官殿将日光山头环抱其中,宫墙崛起,如刀削斧砍,巍峨耸立;宫窗鳌首,如厉目凌空,俯瞰城内,宫内回廊陡梯,高低曲折,有搂外搂、官内宫、殿上殿,极为壮观华丽。高距在最上一层的日光殿,是五世0的卧寝房合。殿内特别清静恬适,摆设异常豪华雍贵。第3层供奉着弥勒、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各种大小铜铸泥塑菩萨佛像及宗教祭伺用品,藏着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经卷及各种古物。四面壁画满布。据传说这些壁画是后藏派的著名画师精心绘制的,想象丰富。
说到日喀则,就不能不提到后藏地区著名的寺届——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之意。该寺位于日喀则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区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的驻锡祖庙。大佛殿内供奉的一尊镀金强巴铜佛(即弥勒佛)高达26.7米。全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保存着大量传世的珍贵文物及栩栩如生的壁画。
位置: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接壤。
面积: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人口:现有人口63万。
行政区划:日喀则全地区有1个县级市,即日喀则市;17个县即江孜县、白朗县、康马县、亚东县、仁布县、南木林县、谢通门县、拉孜县、萨迦县、岗巴县、定结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昂仁县、萨嘎县和仲巴县;1个县级口岸,即西藏最大的国家级通商口岸——樟木口岸。
概貌: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高达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这里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景观: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北则直达那曲,往东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
主题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四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是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03号。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 “深圳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的,全园面积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这些景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名胜古迹类、山水名胜类、民居民俗类。
名胜古迹类:
宗教寺庙(城隍庙孔庙、佛山祖庙、妈祖庙、少林寺、圣寿寺、悬空寺、南禅寺、寒山寺、大清真寺、布达拉宫)
祠堂陵墓(武侯祠、晋祠、明十三陵、中山陵、黄帝陵、昭君墓、成吉思汗陵、香妃墓)
塔(曼飞龙塔、大理三塔、塔林、飞虹塔、嵩岳寺塔、大
藏族民俗心得体会简短 西藏民俗文化读后感(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