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 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怎么写(八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1、继续感知物体的排序,进一步理解标记图。
2、探索按物体大小排序的规律,并在观察、 操 作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3、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多媒体课 幼儿操作材料 (附后)
1、师:"这是谁?你们喜欢他们吗?"
2、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邀请小朋友去做客,你们高兴吗?"
1、播放课件二
(1)、师:"到羊村要经过树林,小朋友仔细看下,这些树是怎么排的呢?"
(2)、幼儿观察、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
(3)、师幼共同小结:树是从标记红旗下面开 始,按一棵小一棵大一棵小一棵大的规律排列的。
2、 播放课件三
观察石头的排序,幼儿讨论、讲述石头的排序规律。
3、 播放课件四
(1)、观察、讨论、讲述蘑菇的排序。
小结:树、石头、蘑菇是从标记红旗下面开
始,按照一个大一个小,或者一个小一个大的
规序的。
1、师:"哎呀,不好了,美羊羊被灰太郎和 红太狼抓走了,看,这是灰太狼、红太狼留下的脚印,大脚印是灰太狼的,小脚印是红太郎的,我们要救美羊羊,就要找出脚印的排列规律,才能跟着脚印走。"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
播放课件五
1、 师:"我们跟着脚印找到灰太狼的家了,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帮着赶走灰太狼,就出美羊羊。"
2、美羊羊救出来了,我们一起唱歌庆祝吧。
五、活动延伸
活动角投放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物品、圆点,供幼儿练习排序。
关于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使学生加深了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探究活动
鱼池有多少条鱼?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关于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四年级太阳 课件
教学目标:
1、 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 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 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 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 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 关系密切)
二. 新授
1、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 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 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 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 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4、 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
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 课件展示心得体会及收获怎么写(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