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世纪的家乡范文通用(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20世纪的家乡范文通用一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题目为《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理解“呼风唤雨”“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完成练习。
3、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会读):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2)、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生字
3、写生字。分析字形。板书赖,指导拿笔姿势及书写姿势。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第1自然段),齐读。
2、读一读,想一想,是谁来呼风唤雨?又是什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第二自然段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提问一人读,其他生思考)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在这一问一答中,你发现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这是一个设问句。
3、老师听**同学读课文时发现两个词,谁能告诉我怎么理解“发明”“发现”?
发现:原先存在的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和规律,现在被人们探索出来了。
发明:原先不存在,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练习
4、默读课文,用“_______”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1)提问生答。上百万年历史又叫什么社会?——农耕社会板书
(2)农耕社会有什么特点。——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提问。谁还能举两个例子?
(3)那时候什么都没有,那人们怎样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呢?——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提问
谁能和老师分享下这几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腾云驾雾”指能乘着云雾在天上飞。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这几个词语在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这种美好愿望用课文中一个词来说其实是一种什么——板书幻想
(4)齐读课文揣摩农耕社会生活状况。(从那时候到美好愿望)。
(5)可是到了20世纪这些幻想纷纷变成了什么?——现实。(板书)
(6)美好愿望从幻想变为现实,文中用了哪一句诗来描写的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速度之快以及范围之广,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一项不到的惊喜。
什么写作方法?------引用。大家写作的时候可以加以运用,会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有感情朗读诗句。
5、用“~~~”画出描写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20世纪有这么多的成就,大家想一下农耕社会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到了20世纪分别靠什么来实现的呢?——望远镜,电话,飞机
回过头来看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生活状态,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板书作比较。写作要加以运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提问回答。齐读。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齐答。
科学技术。(罗素引用)
7、科学技术将20世纪变成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咱们现在的21世纪呢?
火箭、机器人等等
8、你收获到了什么?
好好学习,创造更多发明发现
(四)拓展延伸
1、课后搜集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看谁搜集得又多又好。
2、课下运用今天学到的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农耕社会科学技术20世纪
幻想————————现实
最新20世纪的家乡范文通用二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因此,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实务的变化最终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方法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讨论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
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但是,自从财务会计从管理会计分离出来之后,作为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管理会计本身也得到了发展。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主题:价值增值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50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和50年代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两个阶段。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ective),强调把事情做好。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i ciency),强调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right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thingright)。应该说,管理会计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效益”,只不过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已,其本质都一样。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自然转化为高“效益”,而在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首先要接受市场检验才能转化为高“效益”。
因此,无论是执行性还是决策性管理会计都是围绕“效益”而展开的。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管理会计又致力于如何为优化企业“价值链”(valuechain)服务。可以说,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进展都是围绕着如何为优化企业“价值链”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的。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会计沿着“效率→效益→价值链优化”的轨迹发展。这个发展轨迹基本上围绕“价值增值”(value-added)而展开。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教材基本上按照这个主题构造其框架。
(二) 20世纪90年代: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变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搜集信息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使用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及时搜集到相关信息,并据此作出反应。
管理会计不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行为,已经变成每一个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a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胡玉明,1998)。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
从宏观上说,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从微观上说,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地陷入令大多数董事和经理惊恐不安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即所谓的“3c”。
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20世纪90年代,核心能力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源于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公司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包括以下要素:(1)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通过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效益;(2)核心能力将超越单个产品,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产品上;(3)核心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
如果说20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竞争力的世纪”。如果把企业竞争力看成一个层次结构,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企业竞争力的表层。它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竞争力衡量指标。(2)企业竞争力的中层。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3)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土壤和真实的源泉,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这就是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机能和知识的结合。核心能力可能表现为先进的技术,如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技术、佳能公司的影像技术,也可能表现为一种服务理念,如麦当劳遍及全球的快捷服务体系。无论如何,核心能力的实质就是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或能力。例如,微型化是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它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和生产上的微型化,还包括对未来市场需求微型化选择模式的引导。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视为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能力和集体学习的集合(prahaladandhamel,1990)。它涉及到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和员工价值观念等因素。
客观地说,目前的会计系统(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和员工价值观念对企业竞争能力乃至核心能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核心能力对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尼古莱·丁福斯等,1998)。企业员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那么,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自然而然地成为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主题。
(二)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首先要从外部环境开始,分析企业是否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具备核心产品,然后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评估。一般而言,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1)支持企业核心产品和核心或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和专长是什么?(2)这种技术和专长的难度、先进性和独特性如何?(3)企业能否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专长,能为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4)企业竞争力强度如何?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与提升则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
那么,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呢?我认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thebalancedscorecard)基本上代表着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从价值增值到核心能力培植(corecompetencecultivation)”的转变。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从财务维度(financial)、顾客维度(customers)、企业内部业务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 cesses)、企业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等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s kaptananddavidp norton,1996)。
在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中,财务维度是最终目标,顾客维度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想永远保持其核心能力,就必须依靠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构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只有企业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才能持续改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更好地为企业的顾客服务,从而实现企业最终的财务目标。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将结果(如利润或现金流量等财务目标)与原因(如顾客或员工满意)联系在一起,它是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评价制度。因此,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有助于衡量、培植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胡玉明和周丹,2000)。
21世纪的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构建其基本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现将21世纪管理会计基本框架进一步说明如下:
1 财务维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当面向财务目标。(1)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利润依然是企业财务目标。因此,在管理会计基本框架中,财务会计必不可少。(2)鉴于利润作为财务目标的缺陷以及企业处于不
最新20世纪的家乡范文通用(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