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写生心得体会简短 苏州写生感想(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扬州写生心得体会简短一
何园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
“牡丹厅”因东墙歇山尖有《凤吹牡丹》砖雕山花而得名。这幅《凤吹牡丹》图是至今扬州保存最完整的砖雕之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建园主人何芷刀一身与船紧密相连,此厅是其形象化的标志性建筑。其“窗开四面、地铺波纹”的构建手法使人赞为绝妙。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
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水绕山行,疏林横空,暗香浮动,假山小亭翼然,背依粉墙,旁依绿水,沿石级过小亭可登串楼。
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它被视为中国戏亭的范例,也被专家认为扬州园林中“小方壶”,所谓小方壶,即“海中仙山”。
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它是园主人阖家居住的处所,位于园区的中心。玉绣之名,来自庭院中的两株广玉兰树和一株绣球树。20世纪40年代初,名园曾经沦落成为驻军营盘,其中一株广玉兰树横遭砍伐。如今幸存的这棵广玉兰树已经有120年的树龄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年俱进”的思想!
玉绣楼是何家小姐的闺房,有小姐的卧室、书房和琴房。
清代楠木大厅名为“煦春堂”。挂在楠木柱上的楹联,上联是:“莫教春秋佳日过”。下联是:“最难风雨故人来”。大堂正中有个条案,上面放着有一件类似袈裟的钟乳石,象征者佛祖,主人希望佛祖能够终身保佑他们全家幸福安康。袈裟两旁有个花瓶和一架屏风,象征着平平安安。
一进片石山房就会看见石涛和尚堆的一座小假山,那就是“滴水喷瀑”。整个假山贴在墙上,山顶凹处与屋檐相连,下面与内池相接,下雨时雨水从屋檐顺假山流入池内。
沿着石径向前走,就来到了园子的娱乐厅。西边有一个半壁书房那就是“书”,再书房东边一点点有一口与内池相接的小方井,当水涨时风把水吹打在井里的石头上就会发出“叮咚”的声音人们称它为“琴”,一眼就会看出来那是用老槐树根制成的棋盘。那画在哪儿呢?原来就在棋的后面,那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图。
“片石山房”又名“双槐园”。因园内有两棵槐树而得名。是石涛和尚唯一一座亲手堆制假山的园林。曾多次出售,可是再低的价钱也没有人来买。原因就出在园内的两棵槐树。古人认为“槐”这个字不吉利,因为棺材是木头做的,人走近木就变成鬼了。但最后还是何芷刀看中了其中的假山的艺术价值,就买了下来。
这里能看见在全国都罕见的景象——日月同辉。可以在白天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沿池边由西向东走动,就可以看见月亮由缺而圆的变化过程。走在假山桥上,向对面望,就会发现一面镜子,镜子里又映出一个园林,那就是“镜中天,水中月”。
个 园
出得园来已经四点多了,于是又游个园.个园和瘦西湖是此行扬州的主要景点.只因爱那亭亭的翠竹和想一睹四季假山的真面目.进了大门,满眼郁郁葱葱的竹林顿使人忘却凡尘,有飘然脱离俗世之感.这里大约就是万竹园吧,园内又有一池,池中红鲤翔游,两个老者在水边的古厅上闲坐赏鱼,乐而忘忧.穿过重重竹林,到了园林的主体部分:四季假山.明知这里就是了,而我围着这里转了几圈也没分辨出哪是哪季.正徘徊着,有讲解员领两位客人来介绍夏山,夏和秋与我所想的一样,而冬和春则是跟着讲解员走了一遍才恍然大悟的.随后又深深折服于造园者的情趣和匠心.时天已渐晚,游人返归,工作人员也都收拾着准备下班了,便匆匆别过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以竹石取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描写扬州写生心得体会简短二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xx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xx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
扬州写生心得体会简短 苏州写生感想(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