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一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此刻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好处。
3.这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带给的文章〗
教学要点:
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资料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资料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能够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能够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能够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如何写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那里就应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资料,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资料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应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你划出描述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能够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必须,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证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
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