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现在,一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主题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图片

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主题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

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论语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四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