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心得体会总结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感想(9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心得体会总结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最后,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 、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之,就是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乡村走向振兴。
描写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心得体会总结二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重大决策。从本人从事的教育工作情况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振兴农村教育,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融合起来。
乡村振兴,是针对现阶段农业农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的短板而言的。相较于工业,农业落后最突出的是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相较于城市,农村落后最关键的是教育发展滞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导致人才资源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制度,让农村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国现代化事业起步晚、底子薄、资源少,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并且以农业积累源源不断地投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加速推进乡村发展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大城市,而农村区域不仅没有高等教育资源,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则比较均衡,相当数量的名牌大学都建在小城市、小城镇,这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此建议,尽快制定实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战略规划,引导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优质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向农村区域布局。具体来说,可在部分县城以及一部分建制镇(包括一部分特色小镇),分别规划建设一所我国名牌大学的分校区、若干所名牌中小学的分校区。同时,可按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相关规定,引进国外名校合作办学,从而实现农村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玉屏职校的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是做得很好的。职校开设的“汽车应用与维修”就是与德国大众汽车合作的专业项目,把优质教育资源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为培养我县优秀的的就业人员发挥着积极的贡献。
农村地区加快发展、脱贫攻坚、农村治理等等,都需要人才,而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人口老龄化日趋凸显,城市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员回流农村区域的需求日益强劲。国家应制定实施引导城市人才回流农村计划,根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优先引导城市大中小学校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农村去。可设立“城市退休教师支持农村学校专项基金”“城市退休医务工作者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专项基金”,规定凡城市大中小学校退休优秀教师自愿服从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退休优秀医务工作者自愿到农村乡村医院、卫生室工作的,给予一定的(一年10万元)津贴;凡参与此项计划两年以上者,可以在当地落户养老,由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公寓住房。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部分农村人口不再作为“农民工”长期在城乡之间来回奔波,这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至关重要,对城乡融合发展也至关重要。
考虑到“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此项规划应当以优先满足城市人才回原籍农村的要求来安排,统一要求县级政府主动对从本地出去到城市工作的人才作出返乡安排。现阶段城市知识分子大多来自农村,通常都有家乡情结,多年来到农村发挥余热而受到表彰的,也多是回原籍的人,比如教师中的-夫妇等。20-年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20-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干部及其他优秀人才退休返乡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同时还建议,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政策,为城市人才资源合法有序流向农村创造条件。按照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规定,如果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区域工作要以长期居住在农村为前提,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制度障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城市人才反哺回流农村,迫切需要修订类似的法律和政策,让城市人才安心扎根农村。
描写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心得体会总结三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心得体会总结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感想(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