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的阳光心得体会和方法 收藏阳光读后感悟和收获(七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阅读最后的阳光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_________悬崖峭壁,___________层沙积土,__________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1)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2)生命又像……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3)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在文中__________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卷着 冲倒了 穿过了
b.冲倒了 挟卷着 穿过了
c.穿过了 冲倒了 挟卷着
d.挟卷着 穿过了 冲倒了
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心平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1)“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3)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5.画线句子(2)“生命又像……”再写一个比喻句。
(1)生命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一比喻可以写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形容波浪平静(波平浪静)(或:指在生命行程中战胜艰难险阻后的那种愉悦从容的心态)。
3.雨水(或:从外界吸取生命营养)
4.c
5.(1) 一棵小树(或:一粒种子)。
(2)示例:①它在生长中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春天抽叶开花,夏天浓阴结果,秋天叶色绯红,冬天落叶归根。②既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又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 (答出意思即可。)
描写阅读最后的阳光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越早越好。幼儿成长离不不开童话故事,为幼儿大声朗读,和幼儿一起读书,让小小的生命感受到故事的乐趣,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是早期阅读的出发点,也是早期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特意挤出时间和他一起读书,在充满亲情的欢乐氛围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以下是我对亲子阅读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书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些家长根据成人的眼光来选择书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孩子成长。我儿子比较喜欢一些科学类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太空馆,兵器知识,恐龙等等,我就多给他买这样一些书籍。同时,也鼓励他阅读一些其他类的书,让他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了兴趣孩子就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而非负担了。买各种图书,包括认识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等,有空的时候我就陪着他一起阅读,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家人的引导下,儿子的阅读习惯也渐渐养成了。
二、亲子阅读首要的是持之以恒
在亲子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我们家长每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累,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等等,但无论多忙每天抽出15至30分钟的时间还是有的。每天只要陪着他阅读15至3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让这十五分钟成为孩子的期待,成为亲子的一个渠道。家长可以利用中午、晚上睡觉前、周末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通过书中的故事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会成长。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
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书籍,营造读书的家庭氛围,家人在家也经常看书,并把看书当作一种乐趣,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孩子。在和孩子亲子阅读时,尽量要用儿童化的语言。有时书上的语言比较深奥,对儿子来说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就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给他听。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一个故事;等到孩子大了一些我就尝试让他续编故事。在讲故事的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增强了亲子关系,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四、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形式。
孩子的阅读不要限于家里和学校里,带孩子逛书店、逛图书馆也是培养孩子阅读的重要环节,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在这孩子可以随意的找自己喜欢的,从没看过的书,图书馆中手不释卷的阅读氛围也能感染孩子这样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加孩子的知识。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描写阅读最后的阳光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小语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团队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在小学阶段,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教师的文体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我校的15位语文老师及四年(2)班的50位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
喜欢童话的占6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觉得合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
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
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a、4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10%比较合适,37﹪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0%比较合适,1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5%比较合适。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87%的老师认为议论文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论文都不要也可以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2﹪。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
擅长教童话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3﹪,喜欢童话的占15﹪,喜欢小说的占37﹪,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1﹪,喜欢经典散文占12﹪。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流。
1、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2、59﹪的学生了解一些,41﹪的学生不了解。
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的学生不喜欢议论文,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
阅读最后的阳光心得体会和方法 收藏阳光读后感悟和收获(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