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的英文短语 多亏,由于的英文短语(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由于的英文短语(精)一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__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20__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__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__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__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最新由于的英文短语(精)二
看完《你好,李焕英》,我已经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我仿佛又看到已在天国整整三十五载的父亲,您在天国还好吗?未及成字,泪已潸然……
三十五年——壹万贰仟柒佰柒十五个日日夜夜,我们艰难而又慢慢适应着度过了那些没有您的日子。然而,每一个与您相关的日子,每个和您相连的事和物,都会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思念……您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您走了,却把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您的儿子。父亲,您感觉到了吗,我想您!
无数次在梦里见到您,您还是老样貌,帅气而又坚毅。在我的眼里,您简直无所不能。您出身天津市武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听妈妈讲,您就读天津医科大学期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仅有一双球鞋,每一天清洗,晾干再穿上,有一位同学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偷偷给您买了一双鞋。您虽然贫穷,但学习成绩却是班上最好的,在学校里,您不仅仅担任班长职务,还是学校团总支书记。1966年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人才难得,学校特批您留校任教。可是为了感情,您毅然选择与母亲一齐分到了四川华蓥山脚下,一个叫枧子沟,代号598工厂的一个大三线单位的医院工作,直到生命最终一刻……
您十分孝顺。由于家境贫寒,您坚持每月给爷爷寄去30元钱。那时候,您的工资也就仅有42.5元,整整拿了九年,没有涨过一分钱。在我的眼里,您几乎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您有一年去阆中出差,买回一袋牛肉干,您自我都没舍得吃一口,都留给了妈妈、弟弟和我。
您十分敬业,几乎到达了痴迷的程度。有时候一次大的外科手术耗时长达八个小时,而补助费也仅有可怜的八毛钱。第二天,您依然会精神饱满地回到工作岗位,风雨无阻。每一天,不管是否值班,您都会去病房看一看。碰到家境贫寒的,您还自我掏钱给病人买营养品。病人送给您的礼品您却从来不收。给我印象最深刻,是您和母亲一齐看完《人到中年》电影以后,相同的境遇,引起您的共鸣,您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与母亲谈了很久很久……
您十分疼爱我们。在您病重期间,妈妈给您买了一些营养品和麦乳精,您都悄悄地留给了我和弟弟……。我至今还保留着您给我买的一双白色的“回力牌”球鞋和一件白衬衫。那是我小学毕业那年,我的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2.5分,您奖励给我的。我一向保存着,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您……
三十五年前的五月份,您终因积劳成疾病倒了。在医院的日日夜夜,如同油煎火烤,看着您的生命渐渐衰败,我的心被扯得生痛。.。.。.我们拼尽全力,也没能留住您。从此,世上再没有了那个叫我“镝镝”的人了……1986年5月7日,您永远地走了,去了天国,短短一个月,母亲从110斤瘦到了70斤……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每逢佳节,家人围坐一团,唯缺一人……阴阳两隔的世界,残酷而无奈。愿明月,当空挂,思念连成线。愿清风传递我对您的怀念,愿绵绵细雨带走我的牵挂。仰望明月,我大声呼唤:爸爸,我想念您……
愿在天国的您幸福安康!
最新由于的英文短语(精)三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位于博览园中华海坛地下,展厅面积1890平方米,以现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卫32年(刘公岛42年)期间的基本史实。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威海卫是继香港之后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借的。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曾先后五次派员赴英国查档,收集资料,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
然而,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毕竟知之甚少,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历史,进而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刘公岛建设一座全面展现英租历史的博物馆显得很有必要。经过反复论证,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还原英租威海卫历史的大型文化景点——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进入英租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98年的威海卫,港湾里泊着几艘英1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安谧。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那个形单影只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当时的威海卫已被英军占领。这就是该馆的序厅——威海卫全景。
从序厅向西是一条引领游人回顾历史的通道,两侧的图片记录了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通道虽短,步入其中却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犹如穿过时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开启那段已尘封百多年的记忆。
穿过“隧道”,即进入该馆的第一部分——“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后依次还有“常备不懈的军事控制”、“难圆的第二香港梦”、“欧风东渐”、“坎坷归途”共五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蜡塑等先进手段,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20xx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威海卫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馆内复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们可以通过1:1的幻影成像技术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修建了军事训练基地及营房,利用刘公岛和威海卫沿海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此外,英方还利用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进行避暑和疗养。他们在岛上设立供官兵休养、消遣的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建起了将军避暑楼、海军病院、别墅、酒吧、舞厅、教堂,还有3个足球场、数十个网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地滚球场、台球场等。每到盛夏时节,挂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大小鱼雷艇便云集刘公岛,上万名英军官兵在岛上度假休闲,刘公岛俨然成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乐园。
《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当局认识到,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卫站住脚,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兵力匮乏时期,不可能从本土增派部队,殖民当局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以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1899年,英方严重违背《租威海卫专条》的有关规定,在威海卫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国青壮年组成的雇佣军。这支在华组建的部队被称为“中1团”;由于该军团中的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这支军队着英军装、操毛瑟枪、打米字旗,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当局“以华治华”的有利武器。
“中1团”组成不久,就成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威海卫人民的得力工具。特别是1920xx年威海人民掀起抗英武装斗争的时候,这支武装力量曾奉命对民众的抗英斗争实施了疯狂镇压。庚子事变后,华勇营有400多人奉命乘军舰赶赴大沽口,被编入英军作战部队序列,号称“英军
由于的英文短语 多亏,由于的英文短语(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