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 云南省脱贫攻坚优秀典型案例汇总目录(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西山森林公园峰峦连绵40多公里,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海拔1900米至2350米之间。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昆明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一隅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昆明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间传说,远古时候的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的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昆明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昆明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景点较多。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昆明各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啊!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太华寺以南约一公里的公路上方,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顶有一个当年的南洋华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机工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分批回国参加抢修滇缅路,运送国际上支援中国的抗战物资,共有1000余人殉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缅怀和牢记爱国华侨的这一段光荣历史,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集资修建了这个纪念碑。
聂耳墓位于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凹里。原墓于1938年春建在高蛲山腰,1980年5月迁葬于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聂耳墓呈钢琴形,庄严大方,七个花台表示七声音阶,24级石阶表示聂耳享年24岁,寓意深刻。墓前有用汉白玉雕成的聂耳像一尊,背后护墙上的浮雕表现了当年中国人民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鼓舞下团结抗战,前赴后继的光辉岁月。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位于聂耳墓以南一公里。在陡峭的山崖上,绿树丛中点缀着琼楼玉宇般的一组亭阁,这便是被誉为道家仙界的三清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最初是元代云南统治者梁王的行宫,现存者系后人几经翻修重建的道教宫观,包括灵官殿、老君殿等共九层十一座木构建筑。登临观览,只觉地势高险,视野广阔,景致极为优美。正如“飞云阁”中有一联云: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三清”又称三清天,三清境,是道教三十六天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境界。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内供奉着天宝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个道教信奉的偶像。其它殿也各有所供奉。从罗汉崖山门向上有七十二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由灵宫殿西折而上,又有陡峭的三十六级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在真武宫后有泉一方,泉内有一尊小牛像,俗称“牛井”或“孝牛泉”。三清阁泉水清凉,终年不涸。相传明代曾有道士赵炼在此隐居,“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洌,虽盛暑不竭。”三清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又是到龙门游览的必经之地,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而至。
龙门石窟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沿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孝牛泉后的石阶而上,就到了“豁然开朗处”,这里叫“凤凰岩”,凤凰岩上凿有一上一下两个石室,凤凰岩下面的石室有石桌,正壁嵌有“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刻有彩凤唧印图,工艺精湛细密,形象优美生动。昆明西山石室内外另有“云海”、“石林”、“揽海处”、“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等摩崖石刻及联语。清代乾隆年间,吴清来道士为修炼苦行,方便众生,用了14年的时间凿通了从三清阁到石室,又从石室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慈云洞”这两段石道。并就洞凿室,在岩石上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等,有联云:
“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洞外云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
由慈云洞顺着绝壁上的顺道向南行约40米,便到了“龙门”。龙门是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70多户石工,花了22年才完成的,是整个西山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一“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围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只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绿树白房,平畴沃野如诗如画,令人飘飘欲仙。转身回顾石室,西山龙门正门顶端刻有“达天阁”三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天临海镜。”字样,中柱题有联云: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石室门口雕有香炉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和禄位之神;南雕关圣帝君(关羽),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龙门的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山龙门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相传,有一位参加雕凿石室工程的师傅,婚姻不幸,后来参加凿龙门,与伙伴们辛苦了十余年,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他伤心至极,纵身跳下龙门。他献身艺术的动人故事,与石窟一道流芳千石,为后代所传颂。1984年,昆明市有关部门又开凿了龙门迂回栈道,把游路修上了小石林,并在山上修建了迎曦亭等供人小憩赏景,不仅解决了交通拥挤的问题,又为游人新开辟了一个清新优美,非常迷人的好去处。
好拉吧。大家快和我一起去看吧......
2022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坐落于昆明市东北方的金殿,是昆明市一个著名的名胜古迹。它修建于清初明末时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91年曾重建过,1995年竣工。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它早已举世闻名。
今天,我就和学校的同学,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游览了金殿。
金殿的总体平面布局,大致分为南和北两个大区。南区,包括了入口的大殿门和缓长的石阶;北区,包括了钟楼、鹦鹉园、草坪等。
我们顺着缓长的阶梯一直走,来到了吴三桂的尊像前。我仔细瞻仰了这座尊像,才知道,这座尊像是多么的高大与雄伟;吴三贵是多么奔放与豪迈。
瞻仰过吴三桂的尊像后,我们有顺着小路往里走,道路两旁栽种着许多松树,这些松树挺拔而高耸,就像两排士兵为我们护航。
走着走着,发现了前面有一个高大、雄伟的建筑,活似一个将军站在那里。走进一看,原来是“钟楼”。
钟楼里有一口大钟,必须上三楼才能看得见钟顶。钟虽然大,但却是横挂在半空中的,这确实有点危险。不过这为金殿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然后我们又来到草坪,再草坪上,我们寻了宝、打了仗、吃了饭、做了游戏……真是其乐融融。
终于要返回学校了,我又一次去瞻仰了“吴三桂”。我在尊像前,像在战争中牺牲的吴三桂和士兵们默默致敬。
2022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舒藻《碑记》)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20___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20___年修筑。
民国八年(1920___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壁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0___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2022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坐落在昆明城东北郊鸣凤山,俗名鹦鹉山。鸣凤山原名相度山,明万历年间始创太和宫金殿以后,改称鸣凤山,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太和宫创建的历史:“滇南苴兰(昆明)会垣东关外,距城十五里许,有山鸣凤,又俗名鹦鹉山。前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公用宾,会同黔国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刘公会于是山之巅,仿照湖广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铜为殿,铸供真武祖师金身。名其宫曰‘太和’,亦仿照武当山中峰宫名也。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所供圣神仙佛,各有专司,瞻拜者历历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宫’统之。其地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洵为滇南一胜境也。乡人称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顶,任其信口而出耳。”
这段碑文依据史料,叙述了仿湖北武当山始创昆明太和宫金殿的时间、创始人、冶铜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观规模,以及鸣凤山的山势。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用宾”,陈用宾会同黔国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刘会,同登鸣凤山巅,商定仿武当山中峰兴建太和宫。这与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正月太和宫创始人陈用宾所撰《鼎建太和宫记》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记用白话叙述,通俗易读。陈用宾的碑记文言纪事,不容易读。
舒藻碑文中所说:“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一段不准确。其实创建太和宫前七年,就已建“环翠宫”。陈用宾撰《环翠宫记》称:“余抚滇之三年,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吕洞宾),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阁上。”陈用宾,福建晋江人,明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佥都御使巡抚云南。陈用宾“抚滇之三年”,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万历三十年(1602年)“叩请”陈用宾兴建太和宫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环翠宫的道士。
正如陈用宾《鼎建太和宫记》所述:“及抚滇之九年”,即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用宾“偕卜胜东城,相度山原间几一舍许无当者,延伫环望,真气英英,连蜷环翠宫左,扪萝视之,适彩雉从中盘起,玉局宛然,无亦光岳之閟有待欤?”陈用宾偕沐昌祚、沐睿、刘会等登相度山,卜胜选址,已见山势“连蜷环翠宫左”。这清楚说明,明万历三十年陈用宾为太和宫选址时,已有环翠宫。太和宫金殿、三元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动工兴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载而缮定”。“万历甲辰(1604年)岁春正月吉旦”,陈用宾撰立《鼎建太和宫记》。
民间传说陈用宾曾在鸣凤山“三遇吕洞宾”,是吕仙引示他鸣凤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抚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环翠宫建成后,陈用宾曾撰楹联: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
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
陈用宾身居云南“军门巡抚”,既迷恋官场“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请问“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飞来的吕仙人,他该“向那头跳出”?
陈用宾《建太和宫记》开头有这样一段话:“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迹最著于太和,贞观而还,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让隆焉……”说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当帝座”,真武神迹,太和山(即武当山)最著名。从唐贞观年间以来,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当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当山有“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以后天下真武宫都按这“永乐像”塑真武。
明崇祯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史志碑记所载是一致的。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天柱峰为此又称“金顶”。鸡足山铜殿毁于1966年“___”“扫四旧”期间。张凤翮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间重建鸣凤山太和宫铜殿,“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250吨)。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梁中间的字被藻井遮盖,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
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铜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铜匾。“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贵总督,为什么在真武道宫挂佛教匾?武当山记载,永乐十四(1416年)武当天柱峰顶建真武铜殿时,峰巅咫尺地盘上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佛道互不相让。得知建铜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让地不让佛”,真武殿上挂“无量寿佛”匾,朝拜真武同时,也颂“南无无量寿佛”。鸣凤山太和宫仿武当山中峰兴建,王继文依据武当山典故悬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门碑记》记载了清代昆明两次地震的情况:“乾隆年间,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灵徵”。这次地震影响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摇摧坏。”太和宫更大的劫难是咸丰年间,太和宫毁于兵燹,三元宫化为灰烬。每一次损坏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修缮。其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十五年间,太和宫住持李明清劝募“缙绅王炽、余安转禀督办云南矿物、前巡抚唐公炯,倡铸铜一万斤,并遍约同人,量力捐助。铸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门、牌坊、殿宇,众作新之。”
太和宫金殿于1950年军事接管,定为“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先后隶属文教局、建设局、文化局、园林局管理。1966年“___”“扫四旧”期间,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坏,殿宇坍塌,荒烟蔓草。1968年又将太和宫划属昆明力车胎厂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逐年修复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翻修三座天门、棂星门,新建长廊亭台,局部维修明代城墙。1983年兴建山巅钟楼,保护原昆明城宣化楼之明代永乐大钟。
1983年至1991年,在鸣凤山东面、南面新征土地273亩,兴建占地500亩规模的“昆明园林植物园”。园林植物园分为十二个专类花卉园区茶花园、温室花卉区、杜鹃园、水景园、木兰园、蔷薇园、竹类植物园、裸籽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造园示范区、鹦鹉园(盆景区)和雪松草坪园。省、市政府先后投资达800余万元。
为迎接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在鸣凤山金殿投资20__万元,全面维修太和宫古建筑群,整修钟楼,开辟钟楼旅游服务区,兴建大型观赏温室,新建杜鹃精品园,开发兰圃和蕨类植物园,重建秋园餐厅,改造旅游招待所,重建园内旅游厕所。在金殿自筹资金兴建“中国金殿博览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金殿青铜文化旅游景点……这次整治修建,为太和宫金殿创建四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兴建。金殿名胜区1999年跻身云南省一流风景名胜区。
昆明脱贫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及收获 云南省脱贫攻坚优秀典型案例汇总目录(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