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怎么样才能保护大自然(七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大家好!
在我的观察下,我发现汤口这一带的环境越来越糟糕。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不得不把矛头指向汽车尾气的排放。我随意抽了一分钟来观察汽车的流量。随着汽车“嗡嗡”的经过,我发现竟然每分钟有27辆车!我又去观察路两旁的小草、小花,发现许多都枯萎了,还不是因为汽车尾气的“熏陶”吗?大家都一“病”不起。如果照这样的发展下去,小则污染空气,破坏黄山;大则让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旱灾、涝灾都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将会满目疮痍,那时人类如何生存啊!
在此,我作为汤口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小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地球!我来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吧:
一、能少开车就少开车。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开车,这不仅会给环境带来破坏,还会让你变得懒惰。
二、尽量坐公交车。这样不仅能少花些钱,还能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要知道汽车的尾气会给任何生物带来的危害。
四、如果真想开车就环保一点。如,可以买排量小的车,可以开慢一点,也可以开电动车。
五、多骑自行车。这样不仅能锻炼,还可以环保呢!
为了我们美丽的黄山,为了我们可爱的中国,为了我们生存的地球,大家请接着我的建议去做吧!好吗?这会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保护地球吧!
关于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贪欲消灭人类
白鳍豚原是长江的龙头老大,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长达2500万年,在漫长的水域里所向披靡,但是它们最终灭绝了。上世纪80年代初种群数量为400头左右;1986年,300头;1990年,200头;1994年,100头以下;1997年,13头;1999年,5头;20xx年,生命之旗已经降落。这位长江的原始主人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时刻,完成了最后的挣扎,把最后一滴眼泪汇入了奔腾不息的万古长江。这可怕的灾难只有可能来自——人类。
上帝派了个天才来向人类透露它的绝密消息,那个叫做霍金的天才歪歪斜斜地坐在轮椅上,口齿不清地说:最后的日子,就在下个世纪。
霍金说的很对,人类末日不再遥远。
是什么导致人类的灭绝呢?
是欲望!是的,人类贪婪的欲望导致了动物的灭绝,导致了地球的变异,导致了灾难的产生,最终,贪欲将灭绝人类自己。
香格里拉人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高智能物种,是他们创造了人类,并且进行了一次清除。东方佛经里所记载的乐园叫香巴拉,西方传说的乐园叫伊甸园。伊甸园中的一对男女最终被欲望驱使而犯错被驱逐出了乐园。香格里拉人制造了人类,但是人类被欲望驱使,最终繁殖过多,被香格里拉人惩罚,将人类所在的大陆沉入水底。西方人说是挪亚方舟拯救了人类,其实,那只是人类为了躲避洪灾而逃到神圣的地球最高峰——喜马拉亚山。据说进入香格里拉世界的通道在布达拉宫的底部,但是,很少有人进入。神圣的香格里拉已经抛弃了人类,这是因为,人类有贪婪的欲望,而这欲望,和传说一样,会导致人类的灭绝,而毁灭人类的工具就是——洪水。
贪婪的欲望本身就是洪水猛兽,最终,洪水猛兽将吞噬人类,吞噬人类的欲望。
你可曾发现?在局部范围,洪水越来越猛烈,不管人类科技如何进步,也无法抵抗?你可曾发现?海啸越来越猛烈,可以瞬间吞噬无数岛屿?你可曾发现?台风越来越猛烈?可以将一切都拦腰折断?你可曾发现?冬天变的如此短暂,气温升的如此快速?你可曾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融化,北极冰雪将在本世纪内消失,纽约、东京等城市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
还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那深沉的海底,隐藏着太多史前的古生物,当海水逐渐上升,当城市逐渐被淹没,人类,都将成为海底猛兽的快餐。
人类的末期啊,已近在眼前。是欲望,是贪婪的欲望,最终消灭了人类自己!
关于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制约因素不在于白鳍豚生境多么恶化,保护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是实施迁地保护还是就是保护,是人工饲养起来还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是保护白鳍豚个体还是保护这一物种。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权威人士时至今日仍不愿放弃实践证明对白鳍豚物种保护没有任何帮助甚至造成了保护性破坏的白鳍豚人工饲养迁地保护模式,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地保护”。20xx年初,有关主管部门又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更令人恐惧的新一轮“捕促白鳍豚实施方案”,将持续到20xx年的白鳍豚捉行动又要开始了。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 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繁衍,也不能形成群体,更不能在滔滔江水中进化。它距离海兽白鳍豚越来越远了,与白鳍豚物种的保护更是无关。这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情况,也是业内权威人士极力主张把硕果仅存的白鳍豚从长江捕捉上岸实施人工饲养的重要依据。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先后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呢?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甚或没有。对无价之宝死无交待,是我们以往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上的一个很大缺陷。不过从科学认知来看,这些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物种是一种存在物,它与其所适应的小生境密不可分。作为白鳍豚栖息地的长江,是世界级大河,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自然变异,具有一种野性,又有着恢宏、复杂、充满活力的秩序。白鳍豚在这样的大江中生存进化几千万年,其烙印之深无与伦比。同时,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和谐而又奇妙的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存在着许多复杂而又可以应变的行为现象。自然,白鳍豚在长江也一定是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关系和行为现象,而这些要在一个新的系统中重新建立,谈何容易。长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内涵,在地球上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类比或模拟。白鳍豚也不大可能改变自身种的特点以适应人工饲养,如果改变了它就不是白鳍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人工饲养过于理想化,实行长官意志,从长江捕捞出白鳍豚放在与长江水文状况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相去甚远的长江故道或馆类建筑物中实施人工饲养,导致生存环境条件的致命性变化,白鳍豚不养而死或虽活犹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体是物种的标本,它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种的类的特征,如果个体得不到发展,物种也将得不到发展。我们连白鳍豚个体都养不活
如何保护大自然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怎么样才能保护大自然(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