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理念心得体会及收获 小组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小组理念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通过在社区调查了解,名海社区共有小学生人数1690人。大部分都是随父母一起居住的深圳户籍。社工了解到有许多社区儿童有社交、网瘾、厌学等成长方面的不良习惯,在小学四五年级年龄段的普遍问题是成长中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各种压力和烦恼缺乏合理的舒缓渠道。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原因,还包括来自社会舆论导向的原因。大部分家长想方设法把那些能出人头地的一技之长融合到孩子的个性中去,却忘记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加上沟通方式有问题,孩子心中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转而接触社会上的新奇事物,缺乏自控力,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一发不可收拾,给健康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正因为此,本小组希望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通过分享、支持、鼓励,使小组成员加深自我认识,澄清角色和改善与家庭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加强与同学、玩伴、老师、亲朋好友等的交流,减轻成长中的烦恼和压力,从而拥有积极美好的青少年生活。
二、理念
1、相信人的潜能,包括生理、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美感的等方面。
2、尊重原则,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个组员的个体差异。
3、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
4、 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保护每个小组成员的隐私。
5、不批判原则
三、理论架构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与别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避免恐惧和焦虑;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或被群体接纳;尊重的需要除自我尊重外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成长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这往往会导致案主在今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交困难、厌学、青少年犯罪等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组员解决问题时,应协助儿童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儿童的分享与团队协作意识,矫正儿童的不正常行为,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本小组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组员的思维,矫正儿童的异常行为,舒缓儿童成长中的压力,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
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朋辈、家庭及文化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目标及目的:
目标:为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目的:
1、让组员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2、学会沟通、聆听等技巧;
3、构筑儿童互助网络,为儿童减压;
4、让组员学会关怀,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五、服务对象:
名海社区10—12岁儿童
六、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20xx年4月12日至5月11日
4、时间:下午3:00至4:30
5、地点:名海社区活动室
6、人数:8至12人
七、招募方法:
1、在小区内张贴海报;
2、在楼栋的电梯口处张贴通知;
3、通过工作站或者管理处电话招募;
4、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招募。
八、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4月19日15:00至17:00
目的: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团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活动
时间:4月26日15:00至17:00 目标: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节活动
时间:20xx年5月10日下午3:00至4:30 目标: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节活动
时间:20xx年5月17日15:00至16:30
九、经费预算
十、预计困难与应变措施 预计困难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 2、组员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涣散; 4、组员太调皮。
应变措施
1、社工亲自上门招募,或者邀请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的孩子参加;
2、活动之前相关的评估;
3、在活动开展之前与小组成员订立契约;
4、活动环节尽量设计的有吸引力,游戏可往小孩子喜欢的类型选择。
十一、评估方法
1、小组开展之前访谈与最后一节的问卷评估。 2、小组每节的组员分享与意见。 3、工作人员的观察。 4、出席率与参与及投入程度。
描写小组理念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术兴趣小组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然而,由于其有较大的“弹性”,容易受到考试或者其它活动的限制和冲击,教师和学生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地坚持到底。要办好美术兴趣小姐,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应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善于调动学生的极积性,将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使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乐园。在这面我作了些探索和尝试。
一、组织健全美术兴趣小组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大约20名左右。活动要固定,通常每周一次,活动制度化。遇到有特殊情况择日进行,不轻易暂停。参加成员坚持自愿报名。精心制定活动计划,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小组活动主要有三方面:(1)重视基础训练,对素描、色彩、速写、工艺美术,抓住难点强化训练,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2)指导学生参加与校园环境布置,重点辅导学生设计艺术节、运动会的徽标,设计海报、黑板报、墙报,学习布置会场、美术展览等等,边学边实践,边干边提高。(3)指导学生从事美术创作,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作品来。
二、经常开设美术知识讲座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在认识上、思想教育上、审美能力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日益突出,缺乏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将不可避免出现困惑和缺憾。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我们经常举行美术知识讲座,诸如《世界名画欣赏》、《世界风景画欣赏》、《中国服饰欣赏》、《全国美展欣赏》等等,通过多媒体观看全新的各类美术图像,同时还观看录像、放幻灯,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翻看大画册,边看边议,畅谈感想。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世界观形成中的一个闪光点。我在欣赏课中特别注重介绍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潘鹤的《艰苦岁月》,王式廊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等等,引导学生看画读画,透过自己的视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感受、体会。欣赏之余,我们还座谈心得,撰写体会。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加深了同学们对杰作的热爱,唤起了对美术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定期举办美术展览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对于一些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的同学,提供条件为他们举办联展和个展,努力培养出色的艺术人才。
四、组织观摩活动。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学生参观美展,有时还带队去上海参观博物馆和大型美展,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感知。参观展览前,多介绍背景知识。参观中,边看边讲边记边画。条件允许我们还请主办者来校与学生见面交谈,或当场示范作画,使教学与观摩融为一体,同学们得益颇多。
五、举行绘画比赛
美术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们举行了速写、美术字、墨板报设计、简笔画、记忆画等比赛,通过训练比赛,大大促进了学生快速、准确、熟练的技能。另外,我们还举行了中外名画知识抢答比赛,每当比赛,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场上的气氛格外热烈。
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防止
小组理念心得体会及收获 小组的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