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对话心得体会 山海情的体会(二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山海对话心得体会一
大家请看,眼前高大的长城就是宁海城。宁海城在老龙头北,全长900米,只有北门和西门,现在我们进入的就是宁海城的北门。老龙头的主要起点有龙武营、澄海楼、开天海岳碑、靖虏(后改卤)台,入海石城,南海口关,海神庙等,下面我将按照这个顺序陪大家进行游览。
请看您右边的这一片古建筑就是龙武营,是当年守城士兵的住所。您所看到的是碾房,里面有石碾,石磨,是从前碾米、磨面用的。老辈人一定觉得亲切,至今许多农村里仍有使用。对面就是粥房,看起来像一个大食堂。这口大锅就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士兵烧饭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
这里还有马厩,牢房,粮仓等,无比清晰地展现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营地格局。您一定发现了营地牢房的木栏间隔很大,几乎可以随便进出,原因在于这里的牢房用来关押违反军纪的士兵,并不是囚禁犯人的。中间的这口水井是当时方圆十几里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护盒保证驻地的日常饮用。最后您看到的叫做云盘,它是云朵的形状,故而得名,通过敲击次数的不同表达不同的命令,以规范士兵的作息生活。
在龙武营的大院里,还有明朝重要的军事家戚继光将军的兵阵馆,内有微缩的兵阵雕塑,形象生动逼真。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曾经打出了江山,改写了历史的兵器,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现在,您看到的是辕门。据考证,辕门就是用车辕子搭起的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视、狩猎,在外面搭营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所以又叫辕门。以后历代均应的门都叫辕门。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大家请看上面刻着“龙武营”三个大字。
请大家看,左首的就是将台,明代的时候,这里的将台帐篷是纯牛皮的,但因为多年的战火毁坏,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仿制品了。
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将军担任蓟镇总兵20xx年,防守山海关南到北京昌平境内200公里的长城。他经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安营驻扎,操练兵马,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教军场。教军场前旌旗林立之处是迷宫八卦阵,是一个颇为神奇的阵法。
现在,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老龙头景区最醒目的景观——澄海楼。有着“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美誉。
在我们面前的是登城坡道,这条宽广的坡道,名叫“马道”,是守城的兵马上下的通道。清朝的5位皇帝先后11次来老龙头巡视,那时候这条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间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缓步走上城头,沿途接受两旁群臣的膜拜。现在请大家亲自体会一下兵马跃关,皇帝登城的感觉吧!
各位请看,这座城楼就是澄海楼,它建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八面威风,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层楼结构,九脊歇山顶式。楼顶上“雄襟万里”这块匾是明朝末年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题。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笔所题,又派官员从北京专程赶来,可见乾隆皇帝对老龙头还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难怪在登临澄海楼的乾隆皇帝到次数最多了。
再看一款楹联上句“日曜月华初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都来自自然;下句“天荣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澄海楼这个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们就一同登临澄海楼,感受一下“万里长城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的豪迈感觉吧!
登上二楼就是整个老龙头的最高点,也就到了万里长龙的龙冠之上。从二楼举目望去,巍峨的长城与苍茫的大海紧密相连,天海一色,云水苍茫,不禁令人胸襟为之开阔,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大有“雄襟万里”之感。
现在,我们到楼后参观一下。大家看到的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后英国营盘的大炮。英国人曾在宁海驻兵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匆忙撤走,遗留下这门大炮。现在这门大炮已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象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两次来到这里饮酒赋诗,写的诗都刻在这块碑上。这里刻的是乾隆《再题澄海楼》:“我有一勺水,泻为东仓溟。无今亦无古,无见亦无盈”。乾隆皇帝将苍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轻轻一泻便成了大海,这也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气!
这块碑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全被侵略者给毁坏了。在古代皇帝是至尊,神圣不可侵犯,他的东西也是被人供奉,可八国联军不屑一顾轻易就给毁坏了。可见当时我国国力弱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们刚才看到乾隆的那首诗就是由此意而来,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得出这块碑是由两块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龙头时打捞上来的,下半部分是仿制的,两个半块拼接而成。
这是“天开海岳”碑。据专家鉴定它属于唐碑。“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将老龙头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与山为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这样的美景。这块碑还与张学良将军有一段历史渊源。1920xx年八国联军将老龙头毁于一旦,天开海岳碑已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于是命人竖了起来,使天开海岳重新屹立在老龙头上。这里起的不仅是一块碑,竖起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些用玻璃罩起来的土墙是真正的明代土城墙,又叫“夯土墙”。别看它貌不惊人,可是它十分坚固,再锋利的兵器,那它也没有办法,凡是它就怕拿水反复地蹭,水一蹭土就纷纷掉落。所以人们说它“怕软不怕硬”。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靖虏台,这是明代长城惟一的海上敌台,大家请看这三个字“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所以这里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平静海水,二是平定敌虏,利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敌台主要是个防御工程,可以驻兵,存放武器,咱们看到的这个孔叫做“箭孔”,可以观察敌情,还可以向外射击,它可称得上是老龙头海防要塞的桥头堡了。
各位游客,过了靖虏台就到了龙头的最前端,这里是伸入大海23米有余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万里长城的鼻翼,你会感觉随着它劈波斩浪,笑傲渤海之上。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虏敌台。南浸万顷波涛,构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为能经受海水的冲击,入海石城的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从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咱们看到的这几块岩石就是当年砌城时用的。
咱们可以看到每块巨石的角上都有几个凹槽。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槽内浇铸铁水,利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将两块巨石连接起来。这最好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工艺。
在老龙头还可以看到的另一处海上胜景就是海神庙。这里三面环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当云雾缭绕或烟雨蒙蒙,海神庙若隐若现好似瀛洲仙境。
在明代海运开通,石河口被辟为漕运码头,商贾往来盛极一时。当地渔民为报得出海平安,只得将希望寄托于海神之上,于是修建了海神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的牌坊是由汉白玉砌成,琉璃瓦顶,装饰得很精巧,前书“安澜”,后书“优波”这表达了人们祈求风平浪静,行船安全的愿望。
海神庙前这两尊怪兽左为“乘黄”,右为“龙马”。古书中记载骑上乘黄可以活两千岁,龙马别有九音,歌声十分动听,可见它俩都是身怀绝技,有它们守卫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海神殿居于整个庙宇的中心位置,殿门上方悬有乾隆皇帝御题的“江溟宁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听命。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现在进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宫。天后圣母就是妈祖,相传她生活在宋代,精通鱼讯而且通晓天文气象,经常帮助出海的渔民,深受渔民的爱戴。她去世后当地人在湄洲岛上建了座小庙来纪念她,并尊称她为妈祖。后来妈祖的名气越来越大,就逐渐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护神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在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这也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龙的子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了海神庙的最前端——观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置身观海亭和战在入海石城上观海感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临下的气势,却像乘一叶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凭海临风,心情舒畅,自有一番难以名状的美妙感觉!
对于山海对话心得体会二
茫茫大地,关隘无数,敢称“天下第一”的只有地处万里长城龙首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自明代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矗立在山海关至今,历经六百多年风吹雨打,岁月悠悠,巨大的匾额与巍峨的城楼浑然一体,向世人堂而皇之地昭示着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当游人怀着“到了长城即好汉”的喜悦心情,游览天下第一关城楼之后就会发现,城楼上下内外共有三块完全一样的“天下第一关”匾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一块是原匾呢?看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结构端正,字体威严,笔力苍劲、古朴,有雄视四海之意,又有艺盖八荒之雄风,这世上罕见的书法出自何人手笔?
有人说:“‘天下第一关’这五个大字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似是古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所写。此说不确。因为王羲之生活在晋代(321-379年), 而天下第一关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前后相差九百多年。
还有人说,这匾系严嵩手笔。此说也有许多疑点。严嵩是明代中叶人(1480-1569 年),是揽权贪贿的一代奸臣,其子严世蕃横行不法遭斩,严嵩被罢官,最后寄食墓舍而死,《明史·奸臣传》中有记载。况且严嵩当道之时,天下第一关已建成百余年。此时“天下第一关” 匾额早已悬挂多年。
真正书写“天下第一关”匾额的应为明朝34位书法大家之一,山海关人——萧显。
萧显,字文明,号履庵、海钓,祖籍江西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后其家移居直隶山海卫,即现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萧显生于1437年,少年时曾在角山寺读书,勤奋好学。明天顺三年 (1459年), 自幼苦学的萧显考中举人。成化八年 (1472 年),萧显殿试获二甲进士。始任兵科给事中,充批本官,辅助明英宗处理奏章,稽察六部违误。任职其间,萧显耿直刚正,招致权贵嫉恨。成化十六年,明廷以同知之职派萧显出镇宁州(今云南华宁县),又深得兵民敬服而“无敢怨者”。弘治元年(1488 年),萧显移职衢州(今浙江衢县),任期中抚恤孤苦,修葺学舍,得到官兵信赖。弘治四年(1491年)明廷拔萧显为福建按察司佥事,受命主督屯田。
弘治五年(1492 年),萧显上疏朝廷乞归得准。萧显回到山海关在城北角山后结庐隐居,号为“围春山庄”,并建有墨香、荫秀二亭。终日以诗、书、酒自娱达 20 年之久。萧显在 《围春庄杂感》中写道:“畏途自庆归来早 , 安枕何妨睡起迟。适兴聊沽陶令酒,感怀频咏杜陵诗……”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几经确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时候的山海关“镇东”城楼已经修好百年,但一直没有与之相称的匾额。明朝成化皇帝朱见深亲笔诏旨,要在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一来可以为山川日月增辉,二来也可以为大明帝国壮威。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接圣旨后不敢怠慢,首先派人攀上东门箭楼,丈量尺寸,找四个出名的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七尺七寸 (5.9 米) , 宽四尺八寸 (1.6 米)的巨匾。望着巨匮兵部主事面带难色,找谁来写呢?这时有一个部下说,能写此匾的人就在山海关”围春山庄”,鼎鼎大名的原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他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样样精通。第二天,兵部主事携带礼品登门拜访萧显,并说明来意。萧显笑笑说“我乃赋闲之人,不过练笔养生,实难担此重任。
“兵部主事听到萧显婉言谢绝的话,躬身揖礼说:“萧大人,您是德高望重的清官,又是远近闻名的写家,书此匾额非您莫属,如果您今天不答应,我就不走!”萧显沉思了半晌,才勉强应允。不过他提出:“让我写这块匾,时间恐怕非三天两早,你们不必催我,心急肯定写不好。”兵部主事见好就收,连连答应:“可以可以,请萧大人看着办就是了。”
兵部主事原以为,就这五个字,即使两天写一个字,十天也写完了。可他回到街门二十多天了,一点信儿也没有。但有言在先,还不能催。想来想去,他让手下人备了熏鸡、烤鸭、点心,水果,派两名亲信给萧显送去。到了晚上,送礼的回来禀报说,萧大人正在练字,书房里贴着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墨宝,桌上地下都是写过的宣纸。”兵部主事一昕心想,再等等吧。这一等,转眼又过去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又着急了,忙又派人把一些缓罗绸缎和一匹骏马给萧大人送去。意思是请萧显快马加鞭。时间不长,送礼的人回来报告说:“萧大人正在院子里练武功,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钗,技法娴熟。兵部主事一听,有些莫名其妙。无可奈何,只好再等等吧”,谁知道转眼又过去了二十多天。兵部主事这回有点沉不住气了,忙让手下人备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大人正在书房里吟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兵部主事追问:“萧大人收到‘四宝’怎么说的 ?”
他看了看礼物说:“回去转告你家大人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写匾了。”
兵部放事又急又气,怎么还要一个月?看来还得等待。
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第二天,兵部主事就收到快马急报,新任葫辽总督三天之后替皇上事先视察悬挂匾额一事。一切事项必须准备停当,不得有误。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出汗来了。他命人将巨匾和一坛子墨汁随他同进“围春山庄”萧显的家。
兵部主事见到萧显寒喧几句之后,拱手施礼说:“下官今遇急难,务必请萧大人伸手帮助,下官永世不忘。” 萧显忙问个究竟。兵部主事把总督要前来视察之事说完。萧显听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看来今天这匾是非写不可了,写就写罢。”于是他让人把匾靠在墙上,匾下边垫上几块砖。他亲自从书房取来一支如椽之笔,将笔放在墨缸里润得饱满,在匾前轻踱小步,屏心静气,凝神细息,静观默察,犹如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意在笔先,翰逸神飞,拿笔似公孙大娘武剑,只见他,把全身力气灌注到胳膊上,再由胳膊灌通到手腕上,直至笔端,起笔象飞燕掠食,落笔如高山堕石,有快有慢,又稳又准,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凤鸢戾空,纶常在手;凤樯阵马,沉著痛快;一气呵成,入木三分。
兵部主事在一旁看着看着,竟入了迷,心想,练武的讲究“身剑合一 ”,功夫不纯不行,功夫不到也不行。象萧显这样,身随笔行,笔动身移,也是“身笔合一”呀。这下子可真开了眼了。正想到这,就听耳旁有人说:“ 献丑了,令兵部见笑。”抬头一看,萧显汗流满面站在匾前,匾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墨迹未干,墨香缕缕,笔遒法足,超然旷绝……兵部主事见此连忙拱手向萧显道谢,祝贺并称赞说:“萧大人所题此匾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朴而自古,拙而自奇,骨重脉和,浑然天成,真不愧为当代书坛巨擘呀 !”萧显听后又摇头又摆手,带着惋惜的神情说:“兵部大人过奖了。我本想写得更好些。为了这五个字的形体结构,我先用一个月的时间,精研了前代著名书法家的碑帖墨迹;为了增加腕力,我用一个月时间练习兵器,这两步是做到了。可是我想这匾是要悬挂在山海关这座著名雄关上,字体端正有力是不够的,它必须具有神韵,道伟高古,应该骨在肉中,趣在法外。就是说匾上的字应该突破那块木匾,三尺见方的字挂上去让人们从下边一望,是五尺见方或者更大些,既要力透纸背,又要离纸欲飞……为了达到这种地步,我用诵读古人诗词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惜呀,这点没能做到!”兵部主事昕了这番话才明白萧显为什么不肯在短期内写匾的原因了。不过他对刚写好的五个大字非常满意,连连说:“很好很好,依我看此匾定能传之后世,光照千古啊!”
第二天上午辰时,兵部主事率众官兵在东门前的“悦心斋”酒楼盛宴款待萧显。酒过三巡,宾主下楼赏匾。望着箭楼上的新匾,兵部主事和众人都发现“下”字少写了一点。这时一个士兵气喘呼呼地禀报说,前来替皇上视察匾额的到辽总督已到城外的欢喜岭了。萧显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命书童端来墨盆,让人从酒楼找来麻团抹布捆好,浸在墨盆当中,待全部浸透,用二尺见方的棉布包好,用尽平生力气,将墨团向“下”字投去,只听“膨”的一声,再看“下”字一笔不缺。兵部主事和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等大家清醒过来,止不住异口同声地称赞:“萧大人真是一掣万钩,巧夺天工啊!”
现在,萧显写的这块匾就收藏在“天下第一关”一层楼内。“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都在1米以上,其中“ 一”字最长为 1.09 米,“关”字最高的一笔为“1.45”米。楼内二层所悬巨匾为光绪五年(1879 年)杨宝清复制;而楼外二层所悬匾额系民国九年(1920 年)由王治复制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和萧显写匾的传说,吸引着大量旅游者欣赏和赞叹。
山海对话心得体会 山海情的体会(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