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心得体会总结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三国演义的读心得体会总结一
说起司徒王允我便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姓司徒,还是姓王?据我了解在当时司徒是官名,司徒与司空,司马为三公!其中的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在查阅百家姓后,其中也有司徒这个姓……为表示尊敬,我就暂且称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司徒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计杀董卓可谓功不可没
但司徒王允拒绝了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结果长安城被董卓残部攻破,李催纵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认为应该尽忠的朝廷,临危不逃不惧,被李催等处死长安,尸弃于市,时年56岁。
司徒王允可谓一等一的忠臣,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变通,拒绝董卓余党投降。结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抚之后,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灭其它逆党。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爱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祸呀……
二.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乃五虎上将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人称“常胜将军”说起赵云最着名的当数“单骑救主”这“单骑救主”其实有两次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刘备便丢下妻儿,向南逃逸。
人说患难见真情,你说这刘备办的什么事,打了败仗,丢盔弃甲不说,还抛妻弃子。多亏了人家赵云。危机之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在曹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将。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孙尚香抱阿斗回吴,赵云察觉后乘小船追赶上来。他不顾大船上射来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纵身跳上大船,将阿斗夺回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这在古今都极其罕见,实在让我敬佩不已。
前面说到赵子龙文武双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来说一下这“文”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身在曹营心在汉”,诸位想到的定是关羽关云长,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徐庶在桌游《三国杀》中他的一个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无言”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国最重要的谋臣,什么大破八门金锁阵、直取樊城、大败曹仁、你在蜀国是立功了,把曹操给气的,正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从此一言不发,满身才华就此埋没。
要说曹操小气,那徐庶活的了吗?,其实曹操也爱才,不但没杀徐庶,还给予高官厚禄,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就是不向曹操说。徐庶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这曹操要知道还不得气死?
除此之外,要没徐庶引荐,诸葛亮也得埋没在农田之中,更不用说三分天下了。
所以说徐庶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蜀国开国功臣。
不过你这样对人家曹操真的好吗?
四.乱世之奸雄
在读到第78回,一代奸雄曹操逝去之时,多少感慨溢于心头,今日就说一下我眼中的曹操
说到曹操大家想到的定是“奸诈”“多疑”不过在我看来,你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当时那乱世之中,做一个儒家所推崇的正人君子,你活得了吗?在乱世之中也许只有曹操这样奸诈的人,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他的奸诈也许是环境所迫。这多疑反映出的是曹操的谨慎
曹操可谓治世之才,在统一北方之后,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
三国演义的读心得体会总结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