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心得体会 日子的感悟(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日子心得体会一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主题日子心得体会二
所谓紧日子,通俗说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党在历史上多次遭遇艰难困境,为此,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过紧日子,省吃俭用,先后大规模地开展节省运动,有力支援了革命和建设。这些做法是中国******应对和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克勤克俭、厉行节约逐渐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和行为习惯,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
民生是国家的根基,是发展的根本。今年,我们肩负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任,又叠加疫情防控挑战。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根本上说,是党执政为民、永葆初心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土地革命时期:
党员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并广泛开展节省运动
1927年8月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出现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应对危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同时还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以充裕革命经费、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厉行节约。例如,毛泽东同志当时只有一床连棉花带布不到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衣服只有两套,而且还打了很多补丁。中央苏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是一双草鞋、一顶雨笠。可见,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范文参考网手机版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党和中央苏区政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口号,在中央苏区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开展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一句响亮的口号。
1934年3月,《红色中华》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各学校,节省每一个铜板来帮助战争,同年4月至7月四个月内节省80万元经费。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回家背米去机关吃。因此,中央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党员群众积极响应。闽西有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访贫问苦、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绩。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核查统计后显示,中央各部门1934年4-7月的开支总和比2月份减少625876元,节省款项共计87896.208元。这只是金库收到的数字,实际节省的数目远不止这些。中央各部门不仅完成了四个月节省80万元的目标,而且还比计划数超过近一倍即130万元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
积极开展节约运动并实施精兵简政
思想汇报范文抗战时期,尤其是1940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时期,财政发生严重因难。因此,党员干部群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齐心协力渡难关。例如,毛泽东同志居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同志睡土炕,彭德怀同志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着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陕甘宁边区还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节约运动。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号召党政军民学全体动员,厉行节约,养成爱惜公物的习惯与切实朴素的作风,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连队设立组织节约委员,互相勉励,互相督促。在机关、学校中开展严格的节约运动,包括:确定编制后非经上级允许,不增加人员马匹;极力减少客饭与招待;减少杂务人员与马匹的使用等。可见,面对陕甘宁边区遭遇的困境,开始推行群众性的节约运动,并且还创造性提出选任节约委员和订立节省公约等方式。
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实施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范文网节省民力,解决鱼大水少的矛盾。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提出:克服今后物质困难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实行精兵简政成为摆脱当时各个抗日根据地困境的一剂良方,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和浪费性的支出,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
与此同时,党的中央机关也进行了调整和精简。1943年3月通过的《有关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党务研究室、政治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一部分、图书材料室合并成短小精干的中央研究局。为了集中统一各地民众运动,还将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党的中央机构调整和精简后,更加简便与灵活,事权更加统一与集中,更能增强中央的领导效能。
在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倡导过紧日子,一方面开展厉行节约,一方面实施精兵简政,党中央机关也同样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而且把厉行节约和精兵简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精兵简政,一大批编余人员和干部投入到了生产一线,明显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从物质和精神上,为渡过困难时期,为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
提倡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是基础薄、国力弱、收入少、开支多,因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过紧日子,勤俭建国,并实行精兵简政和增产节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屡次强调要勤俭节约、勤俭建国。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1953年元旦工作总结范文,《人民日报》社论呼吁:必须继续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可见,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必须学会过紧日子,而且厉行节约原则不仅是困难时期短时间的坚持,即使国家富强起来了,同样也要坚持。
另外,中
日子心得体会 日子的感悟(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