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 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范本(九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一
一、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院医师、护师、药师进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保、新农合补助药品的实际应用方法。
二、做好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采购、配送工作。医院临床应用的基本药物全部从吉林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平台采购,由市卫生局指定配送企业负责配送,并做好基本药物的入库验收、在库养护。
三、按照国家相关基本药物价格政策,严格执行药物的零差率销售制度。
四、鼓励临床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截止到20xx年末,院内所有经营的药品均为国家基本药物和吉林省增补药物品种。
五、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发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有效保障。
六、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合理用药督导小组要加强对医院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定期(至少每月一次)抽调处方和医嘱对基本药物的应用进行点评。对使用比例不达标的科室和严重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并由业务院长对医师和科主任进行诫勉谈话。
七、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各临床医师和药房工作人员要对基本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时报告。要加强基本药物进货、验收、储存、调配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全体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加强协调配合。要主动作为,自觉把各项配套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动态跟踪制度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各环节配套衔接、有效运转的合理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效,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强化监督评估。各科室要按职责认真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的培训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制度,加强信息收集汇总培训指导,保证上报的监测评价数据科学准确。对在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违反政策规定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强化政策宣传。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普及基本药物知识,转变不合理用药习惯,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最新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二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和生物合成途径等[1]。其中,化合物的结构起着主导作用,即结构决定理化性质,从而决定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而提取分离的结果又需要阐明其化学结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繁多,目前已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数以万计,大多数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结构时会产生畏惧感,容易导致厌学情绪,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总论部分,以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开发的天然药物新药为实例来讲解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特有魅力;通过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现状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介绍我国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中草药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对我国天然药物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在每章节的学习中,以学生熟悉的.药物或现象为导入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生物碱时向学生介绍印第安人曾利用最毒的生物碱乌头碱涂抹在箭头上用于战争以及鲁滨逊等先驱研究吗啡等生物碱的过程[2];讲鞣质时以“削好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后为什么会变色”为问题而引入。
2 重视基本杂环和官能团的核心作用
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就其化学本质而言是由一些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在这点上,有机化学的知识尤为重要[3]。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有机化学的知识进行复习,特别是有关杂环化合物的知识,记住常见杂环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杂环的编号,如吡喃、吡咯、喹啉、吲哚等;同时复习常见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写法和名称。有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在上课时学生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对化学结构的学习不再有陌生感和畏惧感。
3 不同记忆方法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常根据基本母核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采用与之相应的记忆方法, 能避免学生对化学结构产生混淆,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方法。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对象放在同一条件或同一标准下进行联系比较,通过识同辨异,确定其属性的异同,从而进一步认识比较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4]。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黄酮类化合物基本母核的色原酮部分为苯骈γ-吡喃酮,其差异仅在于吡喃环上酮基(羰基)的位置,一个在杂原子的α位(邻位),另一个在杂原子的γ位(对位)。而黄酮和异黄酮也仅是b环的连接位置不同,学生很容易掌握经典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如果b环连在γ-吡喃酮环的3位即为异黄酮(3-苯基色原酮)。此外,个别特殊的化学结构与一般的化学结构相比较亦能加深记忆。
3.2 会意法
化学结构名称的记忆并不难,如果能根据名称推出结构,那么化学结构的记忆就变得相对简单了。这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的学习和记忆中体现较明显,名称中含“酮”的其化学结构中必然有酮基存在,名称中含“醇”的必然在c环上有羟基存在,名称中含“二氢”或“烷”的必然是c环的2、3位双键被氢化饱和。例如,二氢黄酮醇化学结构的推演,其黄酮的基本母核不变,“二氢”即黄酮母核c环的2、3位双键被氢化饱和(a、b环若被氢化就不再是苯环了,c环的1、4位是饱和的,双键只能存在于c环的2、3位上),“醇”即结构中含有羟基且只能在c环的3位(若连在a、b环上即为酚而非醇,c环的1、4位已饱和且2位上已有b环连接),由此不难推出二氢黄酮醇的化学结构。
3.3 形象记忆法
将抽象的化学结构与直观形象相结合,可活跃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化学结构的记忆变得容易和牢固。甾体化合物的“甾”字很形象地表示了这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即含4个环的稠环(环戊烷骈多氢菲)上面连有3个支链(10、13位各有1个角甲基,17位有侧链)。
3.4 加合法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较复杂,有时可根据母核的碳原子总数进行记忆。根据定义四环三萜分子中应含有30个碳原子,其母核为甾体母核(17个碳原子),固定的取代基有4位的偕二甲基(2个碳原子)、14位甲基(1个碳原子)和17位八碳侧链(8个碳原子),由碳原子总数可知还存在2个碳原子,而这2个碳原子则为学生熟知的角甲基,正是由于这2个角甲基的位置不同[10(9)位或13(8)]可以将四环三萜分成不同的结构类型。
3.5 生物合成途径法
生物合成途径决定了化合物结构的基本骨架特点,根据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能快速掌握由其衍生的化学结构。例如萜类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的化合物,由不同数目甲戊二羟酸单位构成不同的萜类,尽管其结构骨架变化多端,但其分子中多能找到c5单位的影子,只是有的被环合、氧化、还原、缩合或接上不同类型的取代基。
以上为笔者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基本母核的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而对于需要掌握的重要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在掌握了其所属类型化合物母核结构的基础上,分清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连接位置即可快速掌握。再复杂的化学结构也是由简单的结构拼合而成的,因此鼓励学生多写多画,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加深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4 注重教与学的交流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5]。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学生对教师认可之后则会促进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关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6]。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学生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学好天然药物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2]史清文,李力更,霍长虹,等.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1):34-36.
[3]李荣星.浅谈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结构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08,(3):104.
[4]雷敬卫,丁晓医,白雁.天然药物化学学习方法探索[j].光明中医,2008, 23(8):1221-1222.
[5]姜茹,李晓晔,刘雪英,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35-36.
[6]舒晓宏,刁云鹏,甄宇红,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8(6):511.
最新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三
2)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性质分:
(1)水包油(o/w)型
(2)油包水(w/o)型
(3)复合型乳剂分为o/w/o与w/o/w二类。
3)乳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液体药剂口服、外用
(2)注射剂肌肉、静脉注射
(3)栓剂
(4)软膏剂
(5)气雾剂
9.6.2乳化剂
1.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1)乳化力强 能强烈地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并能在小液滴周围形成牢固的膜,以维持乳剂的稳定。
2)安全 毒副作用与刺激性小。
3)稳定 化学稳定性与生物稳定性好。 [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2.常用的乳化剂
1)o/w型乳化剂硬脂酸钠、硬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吐温类)、卖泽类、苄泽类、泊洛沙姆、阿拉伯胶、西黄芪胶、卵磷脂等。
2)w/o型乳化剂硬脂酸钙(镁、锌)、脂肪酸山梨坦(司盘类)。
3.乳化剂的选择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主要参考乳化剂hlb值。
2)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 乳剂的给药途径有外用、口服、局部注射与静脉注射,选择乳化剂时应考虑到乳剂的安全性。
3)根据乳化剂的稳定性选择 乳化剂对一定的ph值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且不与药物之间发生配伍变化。
4)乳化剂的混合使用 混合乳化剂有更大的适应性,混合使用可满足理想的hlb值、适当的粘性及膜的牢固性的需要。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混合使用(如脂肪酸山梨坦与聚山梨酯的混合使用);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混合使用。但不能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
9.6.3乳剂形成的条件
1.有油相、水相与乳化剂三个基本成分存在,且油、水两相有适当的相体积比,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在10%~50%之间。
2.做乳化功,如搅拌、研磨、强烈振摇等。
3.乳化剂吸附在乳滴表面,形成乳化膜,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形成乳剂。
9.6.4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1.乳化剂的性质 是主要因素,乳化剂的hlb值大,可形成o/w型乳剂。
2.相体积比 内相体积在10%~50%时,乳剂较稳定;当内相容积超过74%时,乳剂就转型或被破坏。
9.6.5乳剂的制备
1.干胶法与湿胶法
1)乳化剂先与油混合,再加入水乳化的方法称干胶法;
2)乳化剂先与水混合,再加入油乳化的方法,称湿胶法。
以阿拉伯胶为乳化剂时要采用这两种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时,均需先制初乳。初乳中油、水、胶需要一定比例,如以植物油、鱼肝油为油相时,油、水、胶的比例是:4:2:1.
2. 新生皂法 油相中(植物油)含硬脂酸等有机酸;水相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乙醇胺等碱;两相混合,保持70℃~80℃,则可生成新生皂乳化剂,不断搅 拌,即形成乳剂。外用的乳剂、乳膏剂主要用此法。以钠肥皂、三乙醇胺皂为乳化剂,可制成o/w型乳剂。以钙肥皂为乳化剂,可制成w/o型乳剂。
3.机械法 将乳化剂、油相、水相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成乳剂,可小量或大量制备。常用的乳化机械有乳钵、组织捣碎机、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装置等。
4.微乳的制备 微乳除含有油相、水相和乳化剂外,还含有辅助乳化剂,乳化剂与辅助乳化剂的比例在乳剂中占的比例高达12%~25%.采用机械法制备。
5.复合乳剂的制备
采 用二步乳化法。先制一级乳,再将一级乳作为内相,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制成二级乳。如w/o/w型复合乳的制备,先选择亲油性乳化剂(如吐温类)与油相和水 相混合,用机械法制成w/o型一级乳;再将一级乳与水和亲水性乳化剂(如吐温类)混合,用乳化设备做乳化功,即可得到复合乳剂。
9.6.6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药物在乳剂中应尽量分散细小、均匀。药物溶于油相者,可将其溶于油中(溶于水相者,可先将其溶于水中),再与另一相及乳化剂混合,制成乳剂。
9.6.7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在制备或放置过程中,常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1.分层
2.絮凝
3.转相
4.合并或破坏
5.影响合并和破坏的因素有:
1)乳滴的大小与均匀性
2)乳化膜的牢固程度
3)温度、光照、微生物等
9.6.8乳剂的质量评价
除应符合液体制剂常规要求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乳剂的物理稳定性:
1.乳滴大小的测定
应符合规定粒径的要求。可用显微镜、透射镜、库尔特计数器测定。
2.分层现象的观察
3.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4.稳定常数的测定
9.7混悬剂
9.7.1概述
1.混悬剂的概念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微粒的大小一般在0.5~10μm之间,但小到0.1μm、大到50μm的微粒,都是药剂学所涉及的范围。分散介质大多为水,也可以为植物油
2.选择混悬剂的条件
1)难溶性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的药物;
2)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4) 为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该制成混悬剂。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除制剂的常规要求(含量合格、化学性质稳定、卫生学合格)外,混悬剂的特殊质量要求如下:
1)微粒大小符合规定要求。
2)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3)有一定的粘度。
4)外用的易涂布。
9.7.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微粒的沉降 静置时微粒会自然沉降,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根据该定律,可采取两个措施延缓微粒的沉降速度:一是减小微粒的半径(r);二是增加混悬剂的粘度(η),可加入助悬剂。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的微粒有双电层结构,表面带电,带电多少用ζ电位表示。微粒荷电使微粒间有斥力,加之微粒表面水化膜的存在,利于混悬剂的稳定。
3. 絮凝与反絮凝 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后,可降低混悬剂的ζ电位。ζ电位降至20~25mv范围内,微粒会形成疏松的絮状沉淀,使混悬剂不结饼,摇后易分散。 发挥此种作用的电解质称絮凝剂。混悬剂浓度很高时,其流动性可能很差,如果加入适量电解质可使微粒表面带电增加、斥力增加,可改善其流动性,发挥此种作用 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4.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会完全一致,当微粒处于微米级时,小粒子的溶解度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 这一规律可用 ost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所以混悬液在放置过程中,小微粒数目减少,大微粒数目增
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 药物研发合作协议书简短范本(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