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总结 文心雕龙感悟篇(五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总结一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 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 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描写《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总结二
《文心》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共有三十二个小故事,以民国时期几位初中生和教书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讲授了文章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如何鉴别和欣赏不同的文章。
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授写作知识,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写法。不过,其中的重点是教给读者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在《文心》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在现在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在讲写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讲如何写出获取高分的文章,反观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缺少了点真情实感,这或许与写作者的阅历和经历有关,但更多的也是与教育引导有关,所以,通读《文心》后,我就读书和写作两方面做出几点分享交流:
一、关于读书:
1.读书的目的在于收获其内容的意趣。
《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大多只是通读一遍,大概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如同读故事一样读完了一本书,却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读书要左右逢源
“好的文章不仅在于文法,更要有其它领域的涉及”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多多涉猎其它领域的书,比如逻辑学等。
二、关于写作:
1.端正态度,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总结 文心雕龙感悟篇(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