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关心得体会范本 平型关心得体会(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平行关心得体会范本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
2、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时,其中的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角都是()。
3、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4、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再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其中()线段最短。
5、线段()个端点,射线()个端点,直线()端点。
6、两个角的和是90°,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7、在一条直线上任意确定两个点,这两点中间的部分叫做()。
8、把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面积是()。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5厘米的线段与5厘米的`射线一样长。()
2、小方在纸上画了一条平行线。()
3、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一个25°的角用放大4倍的放大镜看,看到的这个角是100°。()
5、一条直线长8米,它的一半是4米。()
6、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不但相等而且分别平行。()
7、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垂直。()
8、上午九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
a、线段b、直线c、垂线段
2、正方形的相邻两边互相()
a、垂直b、平行c、重合
3、右图中有组平行线。()
a、2b、3c、4
4、右图中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则∠1∠2。()
a、大于b、小于
c、等于d、无法判断
5、把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a、半圆b、一个圆c、正方形
6、钟面上3时半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9时半的时候成,6时半的时候成,9时整的时候成,6时整的时候成。()
a、直角b、锐角c、钝角d、平角
7、下图中
(1)从面看到的是()
a、右侧面b、左侧面c、正面d、上面
(2)从面看到的是()
a、右侧面b、左侧面c、正面d、上面
四、操作题(每题4分,共12分)
1、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连一连。
(1)
(2)
五、计算题(每题3分,共6分)
1、求图中∠1、∠2和∠3的度数。
2、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六、应用题(每题8分,共40分)
1、在一个圆形喷水池边的一周共放了20盆鲜花,每两盆鲜花之间相距8分米,求这个水池的周长。
2、马路上路灯的电线杆之间相距50米,陈老师晚饭后去散步从第1根走到第10根电线杆,一共走了多少米?
3、长方形操场四周栽水杉树,操场长80米,宽60米,每隔5米栽1棵树,四个角上都要栽,一共栽多少棵树?
4、路边栽了一些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10米,小青从第1棵树跑到第22棵树,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5、的校园李有一块如图所示的地,现在把这块地分为形状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三块地,种上三种不同的花草。请在图上画出方案。
对于平行关心得体会范本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已经有了“利用数方格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这一活动经验。但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图形面积的计算,只是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如果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引入新课教学,学生很难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积。所以学生已经淡忘了“数方格求面积”的这种方法。再加上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这都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一定的困难。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复习旧知---大胆猜想---推理判断---动手实践---直观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动手操作,推导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体会到知识的由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布卢姆认为,在影响信息的所有变量中,认知前提占百分之五十。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的前提。为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是怎么求的。想一想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是怎么推导出公式来的。然后直接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并由此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它难在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结果一无所知,必须先进行猜想,然后才能实验验证。
1、大胆猜想,展示自己观点。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展开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并以此作为展开教学的依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展下面的探索活动。
2、推理判断,展示真实思维。我采用了先证伪,再证真的过程。(30 20)×2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大部分学生能够判断出这样算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那么30×20也就是底边乘邻边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一拉变成长方形,认为30×20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观察发现拉成的长方形面积变大了,30×20是拉成的长方形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看到面积变了,请你上来画一画,指一指。第二种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看出了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在左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乘高对了。为了突破难点,这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刚才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也是变成长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就对了呢?至此错误得以澄清,正确算法得以掌握,割补转化意识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已顺理成章了。
3、动手实践,推导面积公式。 由于前面推理过程,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思考引导:(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大了吗?(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学生汇报,形成板书,最后介绍字母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图形的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4、凑数方格,直观验证结论。我尊重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方格的方法体验凑数的过程。在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方格直观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新知,练习设计由基本练习、判断选择、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动手实践组成。
1、基本练习,计算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判断选择提升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3、变式练习 ,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首先必须把它想象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这时我就提供给他们两组数据(底和高不对应)以引起学生的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练习, 设计同底等高的多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通过猜测、讨论、交流、验证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不管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
5、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平行四边形并求出其面积。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理解, 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学会不断的反思,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在课末我组织学生畅谈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回去后尝试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总之,本节课立足 “基本”,注重“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对于平行关心得体会范本三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思维水平,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转化,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
平行关心得体会范本 平型关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