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老师》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师月心得体会10篇(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月亮老师》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三: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关于《月亮老师》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名字起的有趣,乍一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梦想与现实”的故事,或者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但呈现远不止于此。其实这书名只是一个偶然,却不偶然的反映出了读者们往往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烦恼。书中主人公走了一条为梦想近乎疯魔的极端之路,我们或许对他的自私绝情深恶痛绝,也因他的执着坚持感慨万千。然而人性是多面的,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若要去给他那种偏激但决绝的执念直接下一个对错或优劣的定语,似乎还有点复杂。
书中节选:
“我内心渴望过上更为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做出改变,我指的是那种无法预知的改变与刺激,我便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峦与凶险莫测的海滩。”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是我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感触很深的两句话。
对于主人公斯特克利兰,他选择为了理想抛弃一切,但他不是因为觉得理想多么崇高与白月光,而是因为他只知道那是他最想要的。对于被主人公害惨了的施特洛夫,他选择无私奉献以至于家破人亡,他无条件的爱妻子只要妻子快乐宁可自己离开,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不是他最想要的。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如果是最想要的,便不惧艰险负重攀登的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就好。至于对错与否,是不是无愧于心能不能不欺暗室,就需要自己去思考了。
其实理想与现实,追求与物质,他们之间并没有壁垒。心中要有理想,眼中要知现实,虽然矛盾不可避免,但程度需要把握,比重可以分清。如果理想如月亮挂在的天空,想着它才能踏实入睡不会恐慌,六便士则是自食其力的第一步,脚踏实地才能积攒更多接近月亮的勇气。理想固然美好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而直面现实从而能支持与反哺理想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本书读上去不似一本典型的小说,因为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让人觉得主人公就如作者身边存在的人一样真实。
外国小说里的人物名字总是较长,因翻译的关系有时候会读得不顺畅。还好本书人物较少,关系不复杂,开头的五六章坚持过去后就变得顺畅了。月亮与六便士,作者其实没有推荐怎样更好,而只是写了一个故事让
《月亮老师》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师月心得体会10篇(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