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100字(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一
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整合“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本文以“欧拉七桥”为案例,阐释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提供原始问题
个人探究问题小组研讨问题 探讨了案例实施的收获,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
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 数学建模
案例:
一. 教师提供原始问题
欧拉七桥是坐落在(18世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今叫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了:“一个旅游者在这里逍遥漫步时想,能否从某个地方出发,穿过所有的桥各一次后再回到出发点?”
二.个人探究问题
问题1:分析数学家欧拉的解法,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亲自尝试,查找书籍和网络资料
学生自制了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走了几次都失败了。 如果一条一条的实验,用数学方法算一下(7x6x5x4x3x2x1=5040次),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虽然我们在研究时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但是我们应该用更简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要找一条不重复地经过7座桥的路线,而4块陆地无非是桥梁的连接点,那么,不妨把4块陆地看作是4个点,把7座桥画成7条线。七桥问题就简化为能否一笔画出这7条线段和4个交点组成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了。
2.带领学生结合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而这个图中,经过b点的线有五条,经过a、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如图,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三.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2:七桥问题所渗透的数学内涵?
解决方法:分小组进行,借助数学理论分析模型具有的特点。
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连结这点的线一定有偶数条.经过中间的每一点也是如此,如果有划到这点的一条线,就有划离这点的一条线(即“一进一出”),因此经过这些点的线也是偶数条。
若一个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奇数时,称为奇点;发出的弧的条数为偶数时,称为偶点,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和一定数目的通过点,分两种情况考虑:
第一种情况: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点,把集中在起点的所有弧画完为止,有进有出,最后一笔必须画出去,所以起点必须是奇点;另一方面把集中在终点的所有弧线画完为止,最后一笔必须画进来,因此,终点也必须是奇点;其它经过的点,有几条弧画进来,必有同样多的弧画出去,必是偶点。
第二种情况:起点和终点为同一点,又画出去,又画进来,必为偶点,其它点有进有出也都是偶点,
四.小组研讨问题
问题3: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解决办法: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润色。
1.全是偶点的网络可以一笔画。
2.能一笔画的网络的奇点数必为0或2。
3.如果一个网络有两个奇点,它就可以一笔画,但最后不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时,必须从一个奇点出发,然后回到另一个奇点。
案例实施的收获: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改变单一的继承性的学习模式,向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发展,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更加注意获得体验,经验等内隐知识,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这种教学既具有传授性教学的特点,又具有探究性教学的特点,使学生能较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既保持接受性学习的优势,又富含研究性学习的成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而且还是研究者。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永不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100字(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