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蚌埠市智慧大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蚌埠市智慧大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环境景观和绿化建设,包括堆山、扩湖、筑岛、开河、绿化等七项工程,着力为古民居营造山环水抱、花繁树茂的优美的生态环境。目前,园区山体工程已经完成,累计植树种绿已达3000亩,栽种古树名木500棵,建成2.6公里紫薇长廊。“一大五小”6个湖心岛构筑成型。园区道路硬化完成。山头景观、排水系统全面施工,连接大小岛屿的9座车行桥梁建成。昔日的滩涂鱼塘洼地,呈现冈峦起伏、山道弯弯的“山区”景观。
到目前为止,450栋古民居构件已全部运抵蚌埠。这450栋古民居来自不同地区,是从旧区改造、市政建设的拆迁现场抢救下来的。其中有的是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建筑,十分珍贵,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不同程度损毁。五年多来,100多名工匠精雕细刻,450栋已全部修复完成。
古民居风情街已率先在主湖心岛全面开工建设,近200栋古民居梁柱框架搭建、墙体砌筑、屋面铺盖完成。紫薇长廊南侧的专题文化景点抓紧建设。
古民居系列文化景点是项目的建设重点和精华所在,计划建设二十个左右。第一批十个,已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
景点主要有:
风情老街。位于主湖心岛、占地150亩、由近200栋各式徽派古民居组成、内圈有两圈环岛商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轮廓初现,建成后,街巷错落,小桥流水人家,遍布酒楼饭馆、茶坊咖吧、客栈民宿、画廊书店、戏院影城……环岛水系与园区观光河道相连,架设形态各异的石桥24座,形成新“二十四桥”的美丽景观。
古戏台剧坊。位于主湖心岛的古戏台剧坊建成投入试运行。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1888年),是不多见的室内古戏台。2016年5月6日,为纪念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上海昆剧团和安徽泗州戏剧院同台汇演《牡丹亭》,传为佳话。市文广新局(旅游局)举行授牌仪式,将这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和泗州戏的传习基地。
尚书故里。坐落于园区龙尾的祁门倪氏大祠堂全面建成。该祠堂原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建于安徽祁门有“尚书故里”之称的渚口古村,主屋部分构件系明代建筑原物。前进石柱环立,檐廊高畅,天井开阔。修复后,在毁损的后进配建古戏台,两侧加建边厅、客房、庭院等,面积扩至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气势恢宏。
红厝圣迹。已开工建设。由颜、蔡两族7栋老宅和一栋500年的颜氏宗祠组成。一栋栋“皇宫起”红砖大厝,抢救自闽南泉州某古村落。泉州是古代东方大港,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该村第一大姓颜氏,系孔子大弟子颜回后人。500年的颜氏宗祠,记载着古代圣贤的事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遥远起点。
两岸一“家”。已开工建设。一栋距今200多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浙江宁波侯氏大宅门,诉说着两岸同胞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沉重往事,和见证了两岸一“家”、割不断的亲情,呼唤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能够早日梦圆。
深巷酒香。已开工建设。阮社是浙江绍兴三大酒乡之一,以盛产上品黄酒而出名。池湾河畔的酒弄堂,为酿酒世家章氏世居之地,也是善元泰酒坊和章东明酒坊的发祥地。所产黄酒,芳香浓郁,入口甜润,行销省内外。章宅古貌依稀可辨,两侧三板、二板石萧墙,具有典型的浙东水乡民居特色。因旧城改造需要,酒弄堂被全部拆除,所幸老宅木构件、石板及章家后人保存的部分酿酒器具,被抢救收藏。将根据测绘图纸及相关资料,在园中复建酒弄堂。“深巷酒香”将成为展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
临川寻梦。已完成规划设计。江西临川古民居,清水高墙,建筑风格独特。更因是“东方莎士比亚”、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故乡而名闻遐迩。景点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用一栋临川明代古宅重建“玉茗堂”,同时配建四梦台、金柅阁以及花园、池塘等景观设施。形成园林式的“牡丹亭”景观,并可以进行《牡丹亭》实景演出。
督军府邸。木构件已移交我方,正在修复规划中。倪公祠部分梁架木构件收藏于蚌埠市博物馆。倪嗣冲是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曾“驻蚌治皖”十年。该祠建于1921年春,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倪公祠迄今已逾90余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蚌埠市博物馆合作,筹建蚌埠历史民俗展示馆,打造具有皖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文化景点。
双塔映湖。已开工建设。位于园区北侧山头的七层龙脊宝塔已木结构封顶。该塔高45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二层是宽大的观景平台。游人登临,倚城望月,园区美景尽收眼底。远处位于人工湖中央的湖心阁,木结构也已封顶。湖山相依,塔阁遥望,双塔映湖,成为古民居博览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东方神木。园中将建有专馆,安放神州“乌木之王”。乌木是三千年至上万年之间,在特定的水流和地质条件下形成,有“东方神木”之称。该乌木长十多米,需数人合抱,如此体积巨大,十分罕见,弥足珍贵,堪称镇园之宝
此外,还精心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修复重建的古民居,不仅观赏,而且让市民和境内外游客走进古民居、享用古民居。以古民居为平台,重点引进一批有影响的文化项目,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
最新蚌埠市智慧大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珠城——蚌埠。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蚌埠。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蚌埠正是这样一个坐落在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中游、安徽北部的城市。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皖北中心城市、交通门户、淮畔明珠。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现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和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两个功能区。全市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6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万人。
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安徽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蚌埠人民的共同梦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3年,蚌埠市的gdp达到了1007.8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82.82亿元,城乡人均收入达到22397元,增量和增速在全省前列。
蚌埠市的市树?——雪松和中槐,蚌埠市市花——月季花,市歌——《美丽珠城》,蚌埠市城市形象标志——《蚌埠之珠》,当代蚌埠城市精神主题词——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
蚌埠是座美丽的城市。古乃采珠之地,因盛产珍珠而得名,素有“珍珠城”的美誉,所以还有一个别称“珠城”。
蚌埠两个字可拆开而解,蚌,即河蚌;埠,码头。
说到蚌埠这个城市,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来描绘,分别是“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火车拉来的城市”。
“巍巍涂山兴华夏,滔滔淮水母亲河”,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7300年前的文明曙光。1985年蚌埠北郊吴郢乡双墩古遗址发掘出士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等,陶器上刻画符号近600多种,刻画图像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纹面陶塑人头像为国内罕见。经鉴定该处为7300年前新石器早中期文化遗址。中国科技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王昌燧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说,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在过去的多年里,学术界大多认为,淮河流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沟通黄河、长江流域两大文明中心的桥梁作用。淮河上游的史前文化遗存只被认为是黄河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淮河下游的文化依存更多被证明为长江文化的磁力吸附,从而使淮河文化丧失了自我存在和命名的机会。中华文明史被简单地描述为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组成的文明史,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的独立价值和地位被这种既定的文化定论遮蔽了,再加上史载淮河流域自古不断的战乱和洪灾,淮河流域在朝代的历史更替中始终处于历史的沉寂和无名状态,“黄淮”、“江淮”的名称也表明了淮河、淮域的较低地位。然而近年来对先秦典籍和以双墩文化为代表的淮河流域多处的典型的考古发现均揭示并证实了淮河流域存在着独立发展的史前文化体系,且水平较高并极富个性,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处于淮河中游的这一新石器文化与中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独立发生、平行发展、逐步融合的,同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安徽境内明清文化看徽州,汉以前文化看蚌埠之说。
夏文化的诞生地
最新蚌埠市智慧大阅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