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陈情表说课稿范本 陈情表说课稿中公(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陈情表说课稿范本一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于陈情表说课稿范本二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

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三、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

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6 )作者开篇便述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11)作者在前两段中动之以情的陈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困难,这样就能使晋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心吗?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12)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13)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课文中怎么说?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 “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

陈情表说课稿范本 陈情表说课稿中公(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