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法心得体会如何写 如何写心得体会格式(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加法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播放一段录象)画面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站在一个文具店里,销售文具。画外音——小明的父亲下岗后,在学校后门租了一个小门面,开了一间文具店,若是把每月的租金分摊到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这样不卖出文具时,小店在这半天也是亏本的。小明是一个懂事和孩子,今年暑假抓紧完成作业后,就给父亲去帮忙。还专门对一周七天的亏盈做了如下统计。

星期一,上午赚了80元, 下午赚了60元;

星期二,上午亏了20元, 下午亏了30元;

星期三,上午赚了80元, 下午亏了25元;

星期四,上午亏了45元, 下午赚了30元;

星期五,上午赚了30元, 下午亏了30元;

星期六,上午不赚不亏, 下午赚了60元;

星期日,上午亏了20元, 下午不赚不亏;

老师:同学们,如果赚了30元记为 30元,亏了20元记为-20元,请你们帮小明统计一下这一周每天的亏盈情况。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评析:这个问题比书本上,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从东走向西,从西走向东的问题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更熟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不会的。每一个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不喊他们回答。

学生a:星期一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140元,用式子表示为:

140 =( 80) ( 60) ……①

老师: 大家对这个式子有什么看法没有?

学生a1:有,140要写在( 80) ( 60)的右边。

老师: 说说你的道理。

学生a1:星期一的140元收入是由上午60元和下午的80元,两个加数得出的。应该是先要有加数相加后再有和,所以140要写在这个式子的右边。

老师: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后面我们也要按照计算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书写每一个式子。

评析:教师看到①式后,没有直接纠正过来,而是让学生思考,发表看法,得出正确的书写形式。

学生b:星期二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50元,用式子表示为:

(-20) (-30)=-50 ……②

学生c:星期三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55元,用式子表示为:

( 80) (-25)= 55 ……③

学生d:星期四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15元,用式子表示为:

(-45) ( 30)=-15 ……④

学生e:星期五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不赚也不亏,用式子表示为:

( 30) (-30)=0 ……⑤

学生f:星期六小明父亲的文具店赚了60元,用式子表示为:

0 ( 60)= 60 ……⑥

学生g:星期日小明父亲的文具店亏了20元,用式子表示为:

(-20) 0 =-20 ……⑦

评析: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也回答得很正确。正好利用这七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概括和理解

老师: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上面七个式子表示了几种不同的有理数相加,

同学h:上面七个式子表示了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四种有理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的分法较好,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分法吗 ?

同学j:我把这七个式子分为三种不同的有理数相加。我认为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就是同号两数相加,其次是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第三是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非常好,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分法呢?

“有”学生k大声地说。

老师:请你说说看。

学生k:我把它们分为四种有理数相加:两个正数相加和两个负数相加就是同号两数相加,一个正数相加和一个负数相加应分为两种情况。其中象( 30) (-30)=0可分为互为相反数相加,另外一种是、不是互为相反数的异号两数相加,最后一种是0和一个有理数相加。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非常好。特别是把“互为相反数的和等于0”从一正一负的两个有理数相加中分出来是有好处的。互为相反数虽说是一正一负,但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最主要的是,它们的和为0。这为后面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提供极大的方便。

评析:让学生逐步概括出有理数加法的四种情形。特别是把互为相反数的和为0概括为有理数加法的一种类型,既有必要,又能给我们在后面的有理数运算中带来方便。

老师:四类不同的有理数相加,怎样求它们的和呢?请同学思考回答并举例。

同学l: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 ( 12) ( 30)= (12 30)=42

(-8) (-23)=-(8 32)=-31

同学m: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如:(+1/3

)+(- 5/3)=-( 5/3- 1/3)=- 4/3

(-44) ( 56)= (56-44)= 12

同学n: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

如:( 6.8) (-6.8) = 0.

( 17) ( -17) = 0

同学o: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如: (-9) 0=-9, 0 ( 19)=19.

评析:“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教育资源入手,让学生边想边做,边做边想,轻轻松松地掌握了这个法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以上就是本人对“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教学的部分实录。课后我回忆以前对这内容的教学,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设计,从东西走向入手,得到一个算式,再结合数轴得到结果,然后再得到加法法则。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数轴上从东走向西,从西走到东。学生愿不愿意走,是不是走得懵头转向,只要教师自己知道走就可以了。相比之下,这次我利用小明给他父亲的文具店打工这一教学资源,由于学生对这一件事非常熟悉,所以他们情绪很高,兴趣也很浓。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茫然的情况。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教得轻松:“好象他们都会,我没有为他们做什么似的” 。

教学中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必一定只教教材。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降低教学难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话题。

描写加法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 2,你们就说2 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5 6

生(齐):6 5

师:20 30

生(齐):30 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 13

生(齐):13 25

师:75 25

生(齐):25 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 44

生(齐):44 33

生(乙):26 25

生(齐):25 26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 b=b 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

师(板书):a b=b 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描写加法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2021的加法幼儿园教案篇三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

加法心得体会如何写 如何写心得体会格式(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