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名言(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司马迁的名言(推荐)一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认识13个生字,能读通顺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采用质疑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识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情怀。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1、我们这一单元聪明的小一休有谁?可以说小动物,也可以说人。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你们愿意么?
2、板书课题:司马光。介绍“司”的拼音和识字方法,“同字去掉一小竖”。
3、简介司马光,强调司马光的姓,司马光的事迹。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圈出的生字每个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1、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
2、圈出的生字在课件上出示,带拼音认读。一边认读,一边想想自己的识字方法。
3、交流识字方法
(1)认识那个,会说哪个,就说哪个。
(2)换偏旁:块——快救——球劲——经
(3)形声字、偏旁相同的字、劲的拼音、多音字(假、得)的强调
(4)基本遵循:怎么认的——结构———组词
1、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争取给字组词。
2、教师出示自己组的词,学生认读。
3、男生女生读。
4、我来猜字谜。
5、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词
6、课件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尤其读准红色的字。
指名读,全班读。
最新司马迁的名言(推荐)二
1、熟悉“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
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语: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板书课题,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出示司马光图片,学生简介)。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朗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4、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师小结:观察图画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注重详略得当。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相机学习词语:
古时候(轻声)一口水缸一不小心举起使劲砸破得救假山
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4)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平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试着用这个词语说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师总结学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也能把课文读好。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别的孩子是怎么表现的?(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表演读这句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想自己曾经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害怕的感觉?试着读出来。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6)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敬佩、赞叹的语气)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
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先同桌互相说说)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2、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3、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
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名言(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