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疫情防控摄影讲座心得体会简短 拍摄防疫视频心得(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疫情防控摄影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一

开学第一周,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如何呢?

为做好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学校按照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云师大关于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开学第一周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吧!

加大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栏、led屏、官微、官网等各类宣传阵地,全面加强对师生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校内的led屏上循环播放疾控中心《新冠肺炎学校防控指导意见》《开学第一课——如何预防新冠肺炎》,在校园内显著位置粘贴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海报与宣传标语,在学校官网和官微推送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引导师生科学、理性看待疫情,提高师生的个人防护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疫情防控工作氛围。

开学第一天,高三、初三年级各班组织开展了“入学防疫教育”主题班会课。课上,老师围绕疫情防控知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主题,紧密结合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英雄事迹,向同学们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动态监测师生员工健康状况

为加强对师生员工健康状况的监测,学校在正门搭建了热成像测温摄像棚,师生员工需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后经过测温棚,体温正常方可进校,体温异常的需在测温点复测体温。

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一台红外测温仪,对走读学生开展晨检、午检,对住校学生增加晚检,并做好登记记录,动态监测师生员工健康状况。

校园环境卫生消毒清洁

学校增设洗手台,在卫生间配备肥皂,在每个教室配备洗手液,为师生个人卫生防护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学校派专人每天定时对教室、宿舍、食堂进行全面消杀,并做好消杀记录。学校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干净、卫生,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

学生用餐

初三年级采用送餐到班的形式为学生供餐,餐食由学校食堂派送餐员工无接触配送到班,所有学生统一在教室用餐。用餐时,学生同向就座,拉开间距,以降低集中就餐带来的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高三年级学生统一在学生食堂用餐,学校采用快餐形式为学生供餐,以减少学生取餐时间,避免人员聚集。在进入进食堂前,学生先用公共手部消毒智能雾化装置对手部进行消毒,之后进入食堂有序排队取餐。排队时,同学间保持一定间隔,用餐时,一张四人餐桌坐两名学生,且要求斜对角式入座。

教育教学

初三、高三年级对原有的班级进行拆分重组,实行小班教学,保证每间教室不超过30名学生,单人单桌,最大程度避免人员聚集。

学生每天都有课间体育锻炼时间,高三年级学生先集体做《缓解疲劳操》,之后各班自行安排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初三年级学生主要练习排球、跳绳等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拉伸放松锻炼,达到缓解疲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开学第一周,在学校领导的统筹部署下,在各部门、年级的配合下,在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师生提供了安全、整洁、文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之后,学校将及时对初三、高三年级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充分汲取工作经验,为其他四个年级学生返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有关疫情防控摄影讲座心得体会简短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由于企业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高,是该病发生的高危场所,根据目前对该病的认知,特制定本防控指引。

1.制定完善本单位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责任到位,分工到人。

2.提前掌握员工的旅居及健康情况,对有湖北旅居史、接触史的员工要进行重点关注,督促其进行居家观察。建议员工每日测量一次体温,并不得隐瞒病史或接触史,返工前夜测量一次体温,如有发热不得返工。

3.单位应在员工进入工作场所前设置体温检测区。

4.要做好物资和防控人员准备,包括红外线体温计、必要的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和防控人员必要的培训等。

5.增设有害标识垃圾桶,用于投放使用过的口罩。

1.借助网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员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技能,提高防病意识。

2.上下班途中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集中安排班车,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下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3.负责体温监测的工作人员须佩戴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对进入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红外线体温计探头对准额头,距离一般为5至10厘米。发现体温异常者,带至体温复检区,15分钟后复测一次。若体温仍超过37.3℃,做好人员信息登记,督促其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尽快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同时将情况上报社区或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

4.保持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建议每日保证每隔半天通风换气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2人以上同室工作时须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七步法严格洗手。接待外来人员时双方需佩戴口罩。

5.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举办大型会议,如必须开会建议召开视频或电话会议,或将大的聚集会议拆分成小型会议,减少每个会场的聚集人数,避免不同会场之间的人员流动。会场内座位的摆放应尽量增加间距,参会人员间隔距离不少于1米,所有会议应尽量控制参会人数。会议举办场所应尽量减少公共用品的使用,建议参会人员自带杯具。参会人员必须佩戴一次性口罩并且在入场前进行体温检测。会议举办方应登记当次会议所有与会人员信息,以便必要时开展追踪监测。

6.食堂不能集中开餐,由专人分别送至各生产车间分散就餐。餐厅每日消毒2次。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7.疫情响应期间,建议停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如需使用其他室内空调,应加强每日通风,做好室内空气流通和环境消毒。

8.企业必须每天收集每名员工的具体情况,包括自己及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外出情况等,做好登记。

1.地面、墙壁

配制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6%,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9份水)。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2.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

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作用30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食品用具

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500mg/l 含氯消毒液(例如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浸泡,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逢用必消。

4.厕所

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以消毒手部频繁接触的物体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每日至少一次。

5.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

应按照房间分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6.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直接污染地面

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小心移除。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可能污染的表面。处理污染物应戴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和消毒。

7.注意事项

(1)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包括口罩、帽子、手套和工作服等,配制消毒剂时为防止溅到眼睛,建议佩戴防护镜。同时,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注意达到消毒时间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

(2)用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时,使用前认真阅读消毒产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作用浓度、作用时间正确使用。

(3)所使用消毒剂应为经备案的合格产品,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知识。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0年第1号公告,明确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政府

疫情防控摄影讲座心得体会简短 拍摄防疫视频心得(7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