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评课培训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 如何做好听评课培训心得(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42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如何评课培训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本节课,张教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经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并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我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教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头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研究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之后张教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终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一样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研究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教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那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必须的基础。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必须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教师首先经过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仅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之后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终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那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经过比较,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本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根据教学资料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本事,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必须的发展。

最新如何评课培训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上周我校七年级按学校安排举行了“我第一节自荐课”专场展示活动,主题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学习力的。他们以学校开展的“三案导学”为载体,进行了有益的课堂模式探索,从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过程等方面,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八位上课老师都写了教学反思与设计思路。有幸听了几节课,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谈几点感想,与同仁交流商榷。

一、课堂应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为核心

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的课改理念与模式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这样的现象,理念是专家的,思想是学校的、行动是个人的,如何让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是个难题。荣誉、物质奖励不失是一种方法,但这是短视行为,其根本是如何让理念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下嫁为我们课堂教学可以使用的大众通俗的下里巴人。现代教学基本通用的模式是课堂小组教学,过程学案导学,我校也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讲授——练习”的传统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我们从导学案设计角度提出了“预学——展学——追学的三案导学”思想,让老师从教学设计的起始阶段就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从而达到课堂以学生自学、互学、帮学的模式改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案导学”设计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为核心的思想。

二、传统的讲解式课堂难舍难弃

这次上“自荐课”的老师大多数是年轻老师,本以为会给人耳目一新,可是正应了“年轻老师也是老教师教出来的”,“讲授——练习”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心中,似乎课堂上老师不讲的异彩纷呈、纵横捭阖,口干舌燥,就不足以体现教师能力,于是课堂上总是出现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学生虽然已经预学,老师仍拿着展学案讲解;或者学生还未回答完毕,老师就予以补充完善;或者学生讨论还未形成结论,老师就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匆匆了事,以偏概全;常常一节课老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生怕学生抢了自己的戏份。

其实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遗毒太深,我们老师还习惯与引着学生学,扶着学生走,教给学生做,压着学生练。课上不足课下补,始终奉行“师傅领进门,”却不敢让学生自我修行。我们以“预学”为核心的导学教学模式,最终就是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方法,学会研究,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幸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学习。

在教学改变的初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充足的时间,同时要精心设计预学案,把文本问题化,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要处处设疑,层层设问,注重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整体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大多数问题,由细微到全部,整体感知把握,构建学习方法。(后面我会有例子)展学课就是把预学的浅层次问题测试化,深层次问题展示化,升华性问题研讨化,让学生体会“建构式”学习的成功,发现式学习的乐趣,而绝非老师再次越俎代庖。现代考试体系也要求我们,一节课解决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问题远远比讲授许多学生自学就会的标准答案重要的多。所以抛弃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板尤为重要。

三、学案设计还没有完全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为出发点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用到后,网上查的)。国外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学习力,提升学习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改探索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我们发现传统的导学案以及课堂教学,虽然自发的或者无意识的进行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但这都是不是教师主动意识的安排,大多还是以教师如何讲授为出发点。我们的“三案导学”导学案以及课堂模式探索,就是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力”为核心设计思想。

审阅了几位老师的导学案,虽然老师们都注意了这一点,但是还有所欠缺,以《紫藤萝瀑布》导学案为例说明。教师在预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结构设怎样的?”这个问题的抛出没有递进式问题的铺垫,可以想象学生仅靠阅读课文与小组讨论难以解决,只能查阅课文辅导资料查找答案,也就无从说起“学习力”的培养,这就是把问题抽象化与过度概括化的缺点,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成这样: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并分析讨论:

a.描写紫藤花有哪些方面?b.描写角度有何变化?c.描写手法如何?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描绘紫藤萝的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与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什么样的联系?

(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用相似方法试着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吧!

这样采取了层层设问,句句设疑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展开问题,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文章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对于综合性问题通过小组研讨也能解决,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感情之美、结构之美。而不是一下子用问题把学生难住,使学生不得不用工具书庖丁解牛式地肢解开一篇美文,以致学得恶心呕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毅力。

四、“三案导学”一定分预学、展学、追学课吗?

这个问题我曾经解读过,这是一种僵化思维。但是听了一节历史课时,仍然觉得有必要再进行说明。我们把导学案设计成预学——展学——追学三大环节,相应的课堂结构也就有了这三大环节,但并非就是每节课都是这样,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授课章节、知识容量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

当学生自主学习力提升之后,预学效率提高了,我们完全可以把知识融合,把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内容融合为一体,更好地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初始阶段不可如此,一定要给学会以耐心与时间,但是对于一些课时内容量小,而且浅显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把预学——展学一追学一体化,在一节课上完成,而不必要拘泥于形式。那节历史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就出了这个问题,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预学效果没体现,展学内容没提升,还耗费了两节课的时间。

写这篇文章时,上午又听了赵老师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展学课,颇令人欣慰与惊喜,课堂的基础检测、练习巩固,可以看出学生预学的效果良好,知识的提升展示中,从学生支持谁的角度设疑,学生居然从“安知鱼之乐”出发,思维延伸到情趣与科学的对立,人性与求实的对抗,最后从“知鱼”入题,总结出庄子的物我两忘思想,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合,实在精妙至极。

这一轮次的听课,老师们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平,像王秀甜老师的英语预学展示课,十分成功,学生在大量的情景对话中学习了英语,让我这个英语门外汉终于没在英语课上打盹儿,感谢王秀甜老师。许多老师的课堂虽有瑕疵,但不掩瑜,我们都在向着课堂终极目标前进——老师成为课堂知识学习道路上的指示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道路上的旅行者。

最新如何评课培训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从褚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褚老师围绕概念教学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点:

上课伊始,老师在简单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准备好的物品表示出1/4这个分数吗?学生先是自己摆出1/4,然后同桌互相说出含义,最后上台展示,有的拿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的拿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在此环节中,老师并没有急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感知1/4这个分数的含义。问题设计的巧妙,处理的更是恰到好处。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本环节中,褚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第一个问题:根据自己表示的1/4,看一下小组里每个人所表示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相同的地方是都平均分成了4份,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一份里面是一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还有的是1/4个物体,那也就是说有得分的是一个物体,有得分的是一些物体。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归纳引导指出:一个物体、一种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看作单位“1”,表示这

如何评课培训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 如何做好听评课培训心得(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