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克思传的读后感通用(2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马克思传的读后感通用一
本人于20xx年十一月十九日开始阅读英国作家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耗时九天,在匆忙中完成了与马克思的近距离接触,距离产生误解,通读之后,马克思便成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围绕在他那硕大的头顶上的光环,亦褪色了不少。
从一八一八年到一八八三年,六十五年光阴,马克思以其充沛的经历,跋涉于欧洲各国,不仅参与动人运动,还从事理论建设,更要与贫穷和疾病作斗争,还有反对者与反动政府的驱逐。但是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伟人。
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不仅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更是有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的故乡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古城特利尔,该地位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莱茵省。“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马克思选择从事于无产阶级运动,可以算是真心想为人类谋福利。
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有着充沛的精力,不仅会写浪漫的情诗来获得“特利尔的公主”的芳心,还对哲学以及其他的学术有着无限的激情,在英年时期,爱情学业双丰收。但是马克思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突出的缺点,从不知道金钱的贵重,或许可以解释,这是这位无产阶级领袖(虽从事无产阶级运动,但不是无产阶级)天生就讨厌金钱。马克思一只在钱财的耗费上大手大脚,慷慨无比,为此给家庭不少的压力。而且这个弱点并没有随着年龄的见长而得到改正。
或许是得益于一个有着强大思想力的民族的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刚出弱冠之年就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进而慢慢涉入工人与政治运动。马克思应该是一位很自信的人,他自信与他自己在卷帙浩繁的书籍中悟的的理论,他敢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批判,尽管他们在另一方面是他的“恩师”,马克思同时也是一位急不可赖的、拥有思想洁癖的人。他不允许理论上的不合,针对自己不同意的思想,他会立刻停止手头工作,先发表长篇大论加以一一驳斥,全面但不知是否客观。无产阶级政党或者组织,一个有一个行事原则,那就是保持思想的高度统一,这与资本主义的开明自由似乎有着某种反对。因此,马克思在以后的工人运动中,更有理由带着他的思想上的专制,来进行组织内的党派间的排挤打压活动,来维持思想上的纯洁。在当代中国,这一特征尤其明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统一的声音固然维持了社会的
有关马克思传的读后感通用(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