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6.3心得体会怎么写 论语6.1感悟(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论语6.3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主题论语6.3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仁义之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心中。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主题论语6.3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紧张忙碌的中考终于画上句号了,闲暇之余,将一直放在书橱里的《论语》又拿出来仔细翻阅了一番,每回心得都有不同,孔子不愧为“先师之范”,也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一下。
一、孔子的做人之道对我的启发。
《论语》中孔子的做人之道基本可以总结为学境界、学自制、学明辨、学态度和学交友。其中,学明辨和学态度对我的影响深刻。
《论语学而》提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告诉我们不管事情成功与否,我们要正确探求其原因,善于反思,由果追因。作为教师,我们提倡要善于课后反思。这是不断提高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基本途径。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每天四问——第一问: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看着这四句话,我深有感触。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每天教育工作与生活的反思。只有做到不停的反思,才会有所更新、有所进步。而教育教学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有新的突破;只有不断的变化,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同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才能更好的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提高自身与学生的素质修养。
有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将热爱教育摆在第一位。只有怀揣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可以去做好我们的工作。常常听到一些老是抱怨:教的学生如何调皮不好教,工作太累之类的抱怨。可是反过来想:教师的本职是什么?不就是教书育人吗?如果都是好孩子又怎么需要教育、需要教师呢?我们的成功不是只有把好孩子教育的更优秀,更多的是把不优秀的变成优秀,让问题学生不再“问题”。教师的工作绝对不是清闲的,需要我们付出比普通工作更多的心血。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用满怀激情的态度来处理,一味的抱怨只能让我们成为不称职的教师,从严重的角度来说是对教育、对学生的不负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陶老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们应该向陶老先生学习,用“爱”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学生。爱教育、爱学生。把我们的工作看成是一份播撒爱的种子的工作。这样才能收获工作的幸福感,才能以欣赏的目光去对待学生,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才能使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中最终都能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孔子的学问之道对我的启发
而孔子的做人之道可以概括为学问的追求、学问的历程、学问的多元。这里我就学问的多元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应该做到旁征博引。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宽厚的科学
论语6.3心得体会怎么写 论语6.1感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