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带传动的心得体会范文 三角带改变传动方向(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三角带传动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1、通过测量、转化、观察和比较等活动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且能利用这一结论解决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等实际问题。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和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验证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获得发现规律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让学生亲自验证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难点:对不同验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一)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学生熟悉的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说说每块三角尺中各个内角的度数。试着计算每块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交流:不同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吗?三角尺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提问:三角尺的形状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呢?(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方法一:拿出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提示存在误差,但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
方法二: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因此能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启发: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呢?
引导: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联想到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提出问题: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
(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三个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引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由此我们联想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可能是180度。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拿出事先从课本第113页剪下来的3个三角形,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方法一:可以像上面那样先测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出它们的和,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测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测量时要尽量做到准确,测量是存在误差的,对于测量的不准的同学要重新测定和确认,计算出它们的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方法二:既然是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什么角。那怎样才能把3个内角拼在一起呢?我们可以将三角形中的3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会发现拼成了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三: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虽然能将他们拼在一起,但是原有的三角形被破坏了。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过来拼在一起,同样会发现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四: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进行推理。180 180=360度,360-90-90=180度。
(三)归纳——获得结论
交流:回顾以上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通过测量计算、拼一拼和折一折的方法,我们可以消除心中的问号,肯定得说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
(四)拓展——巩固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在一个三角形中,根据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2022三角带传动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83页至84页的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
三角带传动的心得体会范文 三角带改变传动方向(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