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看完书心得体会和感想 看完书后的心得体会(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51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看完书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看这本书之前我是知道山海经的,也看过山海经部分故事。山海经讲的是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巫术、医药、宗教等等内容,反映的文化现象包罗万象。这种古人留下的财富是让人着迷,又难以探索穷尽的。

“古文之美在于能为想象留白,尤其是《山海经》这样吊诡的古老传说,包罗了山川河流,奇珍异兽,民俗物产等丰富的内容。画师用细腻的黑色线条适当以红色点缀,极具创造力地通过绘本呈现出自己脑海中的上古神怪世界”。

山海经算是童年记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奇文作品,第一次是在看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后开始好奇的,这书里的故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这本山海经继承了古书的原文字,标注了音译,亮点则是每翻开一页,就有一副精美的插图。或优美,或精致,或妖媚,或奇异……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完整的装饰画作品,带有古风的作品,文字时而规矩平行,时而波浪起伏,创意藏在不经意的细节当中,带来了不同的阅读感觉。

神人神兽,无论是否切实存在,都足够彰显先人想象力上的智慧。很多大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山海经的影子,比如热的几部影视作品《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轩辕剑》等。

“精卫衔微木,将以镇沧海”。这幅图讲的就是人尽皆知的精卫填海的故事了。

书中的山神们都很有特色,有着浓郁的东方神话风格。在这里真的要为作者欢呼,每幅图都画出了你印象中山神的风格,这也就是它可读性超强的原因。

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这本书只能说是入门级,并不是说山海经就这些内容了。我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也看完了整篇故事。这是一本不会丢掉的书,时时翻翻,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有关看完书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高中第一次看《小王子》,立刻被他清新的文笔和朴实的世界所吸引。现在,六年过去了,再看完《小王子》,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哭泣,为小王子那威胁灵魂的悲伤而心悸,为他那纯真执着的爱而感动,为他的童心而哀悼。正如作者圣埃克佩利在序言中所说,他把这个童话献给了小时候的莱昂威尔特。

这是一个属于成年人的童话,属于曾经有过童心的成年人。孩子们无法理解小王子的悲伤和沉重的爱。他们不应该过早经历这些。他们应该在阳光灿烂的世界里享受快乐时光。与其说这是一个童话,不如说这是一个悲剧。童话里的主人公总是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样幸福地生活着。但是悲伤的小王子在发现爱情的真谛后死在了沙漠里。

小说情节很简单,主要从“我”的角度讲述小王子的旅程。因为一朵美丽娇嫩的玫瑰,

小王子离开了一直平静地生活着的b-612小游星,他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觉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国王,财迷心窍的商人、迂腐的点灯人……于是他不断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确实奇怪。”在这里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这些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独寂寞、无可适从的处境。

最后他来到了地球。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给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对爱的疑惑,使他明白,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慈悲,有了爱(广义的爱)生活里的一切才有了意义。狐狸告诉他:“对于你使之驯顺的东西,你永远有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尽责。”“如果你使我驯顺了,我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欢快起来。我将会听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你有着一头金发,于是,一旦你使我驯顺了,这将变得妙不可言!

金色的小麦将使我回想起你来。于是我就会爱上穿行麦浪的风声……”爱使人懂得了忧伤和痛苦,同时使人摆脱了孤独寂寞,使生活变得有充满情趣和意义。正象小王子对“我”说的:“这就象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于是作者明白,这世界上,一只小绵羊吃掉一朵花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小王子来说,“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顷刻间都熄灭。”

最后,小王子在离开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际,让毒蛇咬死了他,这样他可以“摆脱躯体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游星,回到他的骄傲而脆弱的玫瑰身边。小王子走了,就象买火柴的小姑娘飞向与奶奶在一起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世界一样,他奔向他永恒的爱。留给这世界的只是金色的麦田和一园子无关紧要的玫瑰花。还有我们在徒劳地哭泣。而我们就象渴望被驯顺的狐狸一样,对着麦田思念着小王子金色的头发。因为小王子,我相信沙漠里确实藏着水井,因为小王子他听到辘轳在风中的声音,并饮了那令荒漠变得美丽的甘泉。

有关看完书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似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作品初读时总是让人觉得厌烦。读了鲁迅的《呐喊》后,发自内心的赞成这句话。仍记得第一次读《呐喊》的时候,对於里面的小说,个人感觉索然无味,甚至有一种读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阅读每一篇小说,读后的效果非常差,几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对於我这样一个还比较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居然觉得看书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实在少见。或许鲁迅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相去甚远,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鲁迅所写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这与众人对鲁迅文章的极高评价简直是天渊之别。世人眼中,包括许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都把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杆,一个里程碑。毛泽东甚至说过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讳地称赞鲁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学史……而这样一个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写的文章,我个人初读的时的体会却是不明所以。我给自己的唯一解释只能是:自己的文学素养太低,感受不到《呐喊》里面的小说带来的思想冲击。毕竟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足以证明鲁迅的货真价实,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抱著这种态度,我强迫自己再次拿起《呐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赏析“《呐喊》,每一篇都读得非常认真仔细。结果惊喜的发现鲁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读越有感觉,当读第二遍时,至少不会出现读不下去的冲动,也能不时感受到鲁迅所写的文章内那悲愤欲绝的情感,但这种极度愤懑的情感,却似乎总也叙说不出,总觉得还有所欠缺,还有更深沉的内涵可以去挖掘。也许是社会环境天差地别,亦或是文化涵养的差距,我绞尽脑汁,也总是感到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有一种亲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时更不知道鲁迅究竟想表达什麼。不过,既然已经读了两遍,还是有必要写写看完之后的心得,努力总结一下阅读《呐喊》后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无心插柳。《呐喊》里面的小说似乎能够不经任何修改地和“众”为一。开篇即为耳熟能详的《狂人日记》,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用一个狂人的口吻愤怒地向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发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却无奈地被封锁在这样的牢笼里面,看不见光明,望不到未来,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间歇性地发出几声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响声。“吃人”二字,狂人内心真实的声音,彻底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压抑自由、扼杀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用这两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仁义道德的背后,藏著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对“吃人”的无尽欲望。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价值的社会,是丑陋的,而对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鲁迅身在了这样的一个社会。想像一下:当一群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走向另一个世界,或者就是没有选择的被奴役,遭剥削,没有任何属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与自己无关,也不可能有关的事,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纯动物的人,还能算是人吗?恍然记起巴金老先生著作里面的那一个个令人怜悯的小生命,还未开花,就已夭折;还未来得及向人生呐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们的生命从来没有一刻属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颤抖不已,难以想像,鲁迅写《狂人日记》内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愤怒,或许,那个狂人本身就是鲁迅自己。

《狂人日记》之后,是不同的小说内容,但个人感觉,这些小说的内容主题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主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小说中的人采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吃人。

《孔乙己》,《白光》讲述科举制度毒害了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梦想金榜题名,为此,他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头悬梁锥刺股的死记道德文章,然而,毕竟僧多肉少,科举考试如同千万大军抢过独木桥,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却是跌落河中,更者连独木桥也望不到。最为可悲的是,他们一次次的失败,却不得不无奈的重复进行著软弱无力的抗争。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为了功名,一生苦读,但他们根本没有看清楚:字的背后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对封建科举制最好的讽刺。

《药》、《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恶地谋杀了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面对病痛,人们惊慌失措,毫无主见,只能寄托于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东西。一个个刚发芽的生命,就在他们的糊糊涂涂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怜悯又可恨的泪水。同时,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鲁迅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吃人”的悲剧是一种我们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直白锐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联系群众,不依靠人民大众的错误行为,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别是那早已家喻户晓的阿q精神,让人看罢笑中带痛,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无知,但认真反思,我们难道不会从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吗?阿q身上那种“事后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国人最为典型的心理吗?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重复地做著阿q当年曾经做过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现实中的阿q……鲁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简单就将中国人的品性描绘得栩栩如生。

《社戏》、《故乡》表达的出作者鲁迅对童年时代的向往,在鲁迅眼中,童年时候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时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随著时间的流逝,这个世界完全变了,变得邪恶黑暗,变得压抑沉闷。思想的活跃也随风凝固了,变得木然迟钝了,阶级思想更是牢固的树立在心中,硬生生将原本的好朋友分割开来。闰土就是最好的代表,从小时候的活泼灵秀到中年时期麻木不仁,闰土的身上,鲜明的写著封建社会特有的两个大字:吃人!

读鲁迅的文章,个人感觉真的非常的压抑。里面的氛围总是处在悲惨的黑夜和肃杀的秋风中,令人时时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惧感,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吃掉。从这些文字中,隐约看到了鲁迅内心的阴影和恐惧。或许,他们那一代是没希望了。但鲁迅没有放弃过呐喊:救救孩子

看完书心得体会和感想 看完书后的心得体会(七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