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通用 三顾茅庐教案三课时(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通用一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通用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通用三
前言
青春是最美的音符,读书是最好的成长。为积极促进校风、学风与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使学校逐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绣湖中学团委、七年级部与语文教研组于3月份组织开展了七年级课本剧表演比赛活动。绣湖集团公众号编辑部将陆续编发优秀作品,敬请关注,欢迎赏评。
三顾茅庐
绣湖中学703班课本剧表演剧目
1.
参演人员
金阳天饰刘备
叶畅饰诸葛亮
陈嘉昕饰关羽
李尚修饰张飞
高悦庭饰保安
吹箫:吴雨馨
旁白:虞景媛
2.
剧目简介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 三顾茅庐教案三课时(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