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二十三次会议心得体会 十三届全国二次会议心得体会(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51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第二十三次会议心得体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2、能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课件

1、导入

(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这首诗的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

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

(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1、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3、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4、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注意节奏划分,一句前四个字男生读,后三个字女生读,课件出示节奏)。

1、根据注释圈点批注,小组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翻:打翻。

未:没来得及。

遮:遮挡,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点。

跳珠:跳动的珠子(珍珠)。

乱:杂乱无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开。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水天一色,茫茫一片。如:好像。

2、同学们我们现在是1072年,在望湖楼上小酌,突然上空乌云密布,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黑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

3、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并说说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集体朗读,注意读出雨的快与急。

5、除了雨,诗人还写了那些景象?是什么样的云?是什么样的雨?

6、顽皮的雨来得快去得快,风云变幻,最终雨过天晴,归于平静,让我们带着这种体验,节奏由迅疾到平缓,朗读这首诗。

7、短短的四句诗人描写了雨前、雨中、雨后风云变化的迅猛,诗人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比喻)恰当的动词与色彩名词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云滚滚,雨珠杂乱,风平浪静的画面,你们还看到了什么?请选择风、雨、云其中一种写几句话。展示。

1、也如同文章一样,文如其人,每一段诗文都有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请看诗题,说一说那个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为什么?对啊,苏轼被望湖楼的雨陶醉了,我们也被他的诗文陶醉了。

2、现在你就是苏轼,喝酒喝得迷迷糊糊,欣赏着楼外的风云变幻,陶醉着白雨茫茫,感叹着水天一色。再次吟诵这首诗。

3、每一段文字后面,都站着一个具体的人。有的人如果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带着

惊喜之情来欣赏这场雨,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其实这个时候的苏轼在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但是他依然不论风雨,保持自我。

对比阅读

(1)在之前苏轼好不容易进京入仕做官,但母亲不幸逝世,他只能回家服丧三年,想起了自己已故十年的亡妻,吟道:……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

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思念自己的弟弟,也是在感叹人生的阴晴圆缺,这时他吟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但是,他却仍记着令他陶醉的那一场雨,一切终会平静。读诗

(2)在公元1079年苏轼因一首诗被误认为讽刺朝廷,史称乌台诗案,期间坐牢103天,几次与死神接触,最后被贬黄州,这时他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但是,他仍未忘记那一场令他陶醉的一场雨,一切风雨都会过去,都将平静。读诗。

因此,在乌台诗案三年后又吟道: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历经十五年的风波,十五年的沧桑,十五年的沉浮,苏轼再次入京被朝廷重用,这时的他依然是那个陶醉在当年望湖楼外顽皮跳动的雨的苏轼,因此又吟出了: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

那时的苏轼已经白发苍苍,历经艰辛,却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请全班再次把你们的感受带进诗里,一起读一读。

4、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一场写夏天暴雨的诗,与你何干?你能把它与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吗?

(人的一生,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应当以洒脱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一首好诗就是这样意蕴丰富,读他的诗就正是在读他的人。

5、最后,让我们和伟大的苏轼一起,站在风云变幻的雨中西湖边,合上书再次吟诵这首诗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喝醉酒;陶醉 乐观豁达

雨前 黑云 翻墨

雨中 白雨

雨后 风

水 跳珠 忽吹散如天有色有声

推荐第二十三次会议心得体会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2019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19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2019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金丝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

第二十三次会议心得体会 十三届全国二次会议心得体会(五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