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教案(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5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习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二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精)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谤:诽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呜呼!其真无马邪

c燕、赵、韩、魏闻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教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