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心得体会精选 如何梳理知识(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知识梳理心得体会精选一
二、活动时间:待定
三、活动地点: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四、活动对象: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五、参赛人员要求:
(1)、具有好的各门学科(竞赛规定范围内的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2)、语言能力较强,可以做到清晰,准确、流畅讲普通话;
(3)、具有较强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尤为重要的是善于记忆;
(4)、充满自信、意志坚强、情绪稳定、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六、宣传形式:通过海报,展板进行宣传
七、活动形式:
本活动采取两天两阶段比赛制:
第一阶段为淘汰赛,题型设置全部为笔试必答客观选折题和主观论述题,现时60分钟。取前六名晋级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决赛,采取现场口述作答形式,题型有必答题,抢答题等。
八、活动流程:
(1)宣传报名准备工作
1)、设计制作宣传版、条幅、由活动前一周在全校范围内宣传。
2)、制作邀请函,要请老师做为决赛评委和嘉宾。
3)、发放活动报名通知,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班级报名。(比赛以组为单位,每组三人)
4)、收集相关竞赛题目。
5)、申请教室作为第一阶段比赛用。
(2)第一阶段淘汰赛
1)、各队伍入场按指定位置就坐
2)、由学生会负责人安排发放题目
3)、淘汰赛开始,各组自行作答,禁止传阅题目和使用任何求助方式,保持会场安静。
4)、取消未到场队伍的入场参赛资格,并禁止入场。
5)、由学生会确定裁判员组织阅卷,取成绩前六名进入决赛,并与次日公布进入决赛队伍名单。
(3)第二阶段决赛
1)、各队伍入场按指定位置就坐,有淘汰赛成绩由底到高编号
2)、决赛开始,由主持人介绍嘉宾和参赛队伍及决赛大致流程。
3)、第一轮为必答题,按编号开始答题,每题限定队伍代表回答,答对得一题得一分,答错不扣分,共10题(题型为判断题和选折题)采用口述形式回答。答题过程中有规定计分员计分。
4)、第二轮为抢答题,共12道题目,每对在主持人宣布“开始”后方可举手抢答,提前抢答按错误处理,每题限时15秒,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一分。由主持人确定抢答在先者回答,不得有与主持人狡辩,否者将扣一分。每题有一次错误,二次抢答的机会。
5)、现场互动环节,共五题,由主持人向现场观众出题作答,答对现场赠送小礼品,每题有一次错误,二次抢答的机会。
6)、第三轮情景题,各队按当时分数高低,由低到高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按题目有每组三人合作根据给定的道具完成情景要求,限时5分钟。由裁判团酌情给分,最高30分,最低10分。
7)、由主持人宣布比赛成绩确定名次(平分加塞一题,题型为必答题)
8)、由嘉宾对活动进行点评。
9)、合影留恋
10)、组织观众有序退场,组织清现场
九、活动奖项:
活动由分数高低决定名次
奖项
成绩
奖励数量
奖品
一等奖
第一名
1
证书、现金50元
二等奖
第二、三名
2
证书、现金30元
三等奖
第四、五、六名
证书、现金20元
十、注意事项:
1、各计分员必须时刻维护大赛的公平和公正性,禁止徇私舞弊
2、所有准备必须在前一天完成,并由学生处和主席团验收
3、做好维护现场比赛现场私序
4、任何人对比赛有任何问题,由学习部统一进行解释
5、赛前做好比赛题目的收集
学习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
有关知识梳理心得体会精选二
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中午好,百灵鸟广播又和您见面了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是“地震知识与防护”,我是主持人——沈绮梦
乙:我是主持人——王宪
甲:首先我们来了解近年来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地震事件:
乙: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们省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次灾难让我们4万多同胞永远地离开了,其中还包括一万多名中小学生。
甲:20xx年4月14日07时49 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了300死亡,800人受伤其中还包括一些小学生。
乙:20xx年1月1日至3日,3天内云南盈江县共发生小地震92次,有几十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
甲:20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20xx死亡,数万失踪。
乙:20xx年10月23日13时41分,就本周日土耳其东部发生7.2级强烈地震,该地区大量房屋倒塌,可能已有上千人死亡。
甲: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好多和我们一样的小学生、中学生和老师被掩埋在了地震后的废墟里。虽然,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但是,那一刻房屋摇摇欲坠的感觉还是让我们到现在都心有余悸。
乙: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我们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我们现在的技术也还不能有效的预测地震的发生。地震频频的发生向我们的生命安全敲醒了警钟,因此,我们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了解一些地震知识,掌握一些防护措施和方法,提高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
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应急避震防护措施和方法
在学校如何避震
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很少会持续一分钟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几秒钟,赶紧躲到最近的安全地方。躲避到地面停止摇动,再也没有东西落下来为止。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安全地点为: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桌子下,墙角等。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远离门、窗、阳台。
躲避的姿势我们介绍两种:
1)立即躲到课桌底下,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
2)在墙角躲避,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3、在走廊的同学,面前没有课桌,也没在墙角,就要就近卧倒或蹲下,脸朝下,头靠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不要站在窗边。
4、洗手间内的同学,不要慌忙跑出来,因为洗手间空间小,有管道支撑,所以里面的同学要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保护好头部。
5、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所以,我们再次重申,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应首先在室内避震。待一波地震过后,再有秩序的从安全通道转移到室外。
乙:在家如何防震避震
1、对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2、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3、防止震后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平时穿好拖鞋。
4、检查家里的房屋的梁和墙,如果有顶上的梁断裂或者是墙面有x型的开裂,就要告诉父母及时维修和加固。
5、住平房的孩子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6、住在楼房的孩子,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7、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8、在余震集中爆发的时间,要准备一个袋子,装上水、饼干、哨子、毛巾、收音机等物品,如果受困时就会发挥作用。哨子是给救援人员发信号,毛巾是捂住自己的口和鼻子,避免灰尘堵塞发生呼吸困难。注意收听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
甲:在其他地点遇到地震时的应急措施:
1、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2、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3、在车上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乙:被震倒建筑物埋压时如何自救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3、互相鼓励,坚定意志,在唐山大地震中最长的存活者是12天。
4、维持生命。补充水分,保持意识。
5、保存体力,避免大喊大叫。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或吹哨子,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乙:谨记这些防护知识,让我们的生命之花一直灿烂绽放。
甲: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周再见!
有关知识梳理心得体会精选三
为保障海峡两岸人民权益,促进两岸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事宜,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合作目标
双方同意本着平等互惠原则,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及植物新品种权(植物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等两岸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协商解决相关问题,提升两岸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的创新、应用、管理及保护。
二、优先权利
双方同意依各自规定,确认对方专利、商标及品种权第一次申请日的效力,并积极推动作出相应安排,保障两岸人民的优先权权益。
三、保护品种
双方同意在各自公告的植物品种保护名录(植物种类)范围内受理对方品种权的申请,并就扩大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可申请品种权之植物种类)进行协商。
四、审查合作
双方同意推动相互利用专利检索与审查结果、品种权审查和测试等合作及协商。
五、业界合作
双方同意促进两岸专利、商标等
知识梳理心得体会精选 如何梳理知识(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