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水伏羲故里心得体会范本 介绍天水的伏羲庙作文400字(四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走进天水伏羲故里心得体会范本一
自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诞辰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祭
伏羲,炎黄儿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先明,正是由于耸开天名道,诏起文明,才有了我们这个在世界文明史山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伏羲庙,又名太吴官,俗称人宗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礼祭祀庙宇。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地重要地点。
走进伏羲庙,但见庭院疏阔,古树森森,相传院内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遗憾的是现在只剩37 棵,这些古柏苍劲挺拨,冠盖参天,自然得到园林专家的称赞,喻为国内罕见的古木殂品,明静清雅的环境衬抚出伏羲庙的周易,堪称一部世界性经著作,它不仅对哲学、宗教、军事学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数学、物理、天文、地理遗传不科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和现代一些重要科学技术的进展,都与周易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伏羲以上古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我国祭祀伏羲之礼世代绵延,经久不衰,每年春秋两次,每年正月十六为伏羲诞辰,实为春祭,农历七月十九,为伏羲祭日,举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对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视,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庙隆重举行,在这里多次举办伏羲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旅游观光,寻幽访古,唱着我的中国人,迎着月是故乡明怀着浓浓的乡情,与深深的敬意,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侨居异国的炎黄子孙一批批越过万水千山,轻轻地步入伏羲庙寻根祭庙,,显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华夏儿女中产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千百年来呢,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并为此自豪,龙俨然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徽标和崇高象征。要说起龙的来历呢,不得不提到就是三皇五帝了,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称为“太昊”。史书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于是怀孕生下了伏羲,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古代人真的很相信这些都哦!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蛇身即龙身。民间传说啊,伏羲和女网都是人首蛇身,结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有了我们这群黄皮肤黑头发的龙的传人。所以说呢,伏羲氏我们民族的始祖。说对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伏羲庙,我们,就当是寻根祭祖来了。
伏羲庙,原来被叫做“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庙宇坐北朝南,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10座古建筑,以及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建筑,现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庙宇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主体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轴线上,布局相当严谨规则。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0xx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
走进天水伏羲故里心得体会范本 介绍天水的伏羲庙作文400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