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调研心得体会简短 深入调查研究心得体会(6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深入调研心得体会简短一
7月11号,我们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2015年暑期“三下乡”六个一帮扶留守儿童社会实践雷锋服务队服务队队员们深入洪门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课题调研。
队员们根据洪门小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好留守儿童档案登记表和留守儿童调研问卷,问卷主要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心理状况三个方面。按照前期工作分组和走访区域的安排,队员们深入每个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调研和留守儿童建档工作。同时努力的引导被调研的留守儿童正确填写问卷,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队员们耐心的就问卷上的问题一一询问,确保所填数据的正确性真实性。通过走访也拉近了社会实践服务队与留守儿童的距离,队员们对洪门镇留守儿童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在调研数据收集完毕后,队员们将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细致整理,全面分析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思想等现状,力图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洪门镇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洪门镇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全社会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留守儿童身上,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洪门镇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支教、一对一交流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大学生雷锋服务队
王文娟 许肖亚 曹卫芹 任亚茹 刘佳俊 王倩倩 刘珂 靳奇淼
2015年7月11日—2015年7月15日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洪门小学
洪门镇洪门小学30名留守儿童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调查百分率%
通常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 很少联系39.9
你多长时间没见过父母了 近半年49.7
你希望父母多久与你联系一次 每天65.5
你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经常想念76.7
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 父母77.4
你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父母70.0
父母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 没有或很少53.6
如果被别人欺负,原因是什么 别人故意挑衅45.5
你喜欢集体活动吗 喜欢80.0
喜欢交朋友吗 喜欢93.4
喜欢和哪种人交朋友 同学77.8
喜欢上学吗 喜欢90.7
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吗 满意61.8
家里有人辅导你的学习吗 有,辅导一部分58.1
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希望父母赚很多钱,尽快回家46.2
对于学习的态度 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为父母争光44.4
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类似 “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的99.0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最想找谁帮助 父母90.0
将来想干什么 赚钱49.5
主要特点是: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半年没见过父母的有49.7%,一年没见过父母的有22.2%,两年以上的10%,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人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据监护人反映,孩子一般不与其敞开心扉,进行内心交流。有的监护人还要干农活,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的正确引导。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孩子经常想念父母的占77.4%,最想对父母说的话,99.0%是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的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尽快回家。留守儿童极度想念父母,有时候感到孤独无助。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闭”性格,不愿与别人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学习,有上进心,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自己的学习。我们还以小纸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写的小纸条的内容来看,他们看似天真不懂事,但内心情感世界却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明白父母外出赚钱的艰辛,他们感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做一个有文化有深度的人,然后好好报答你们”一位留守儿童这样写到。
留守儿童群体很庞大,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据调查显示,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寓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汝洪门镇的明天,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拼命打工赚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子女帯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抚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洪门镇人民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该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与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来解决。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人性本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下,我们可以呼吁更多的好心人去关心这些孩子。让广大社会提供更多的慈善机会,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一些必要物品的短缺。可以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打开他们的心结,还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告诉父母孩子的情况,也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说明需要一些支教的老师,解决相应的教育问题等。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是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不需负太多责任,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和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以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美玉,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室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开展“体谅父母”等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1)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2)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3)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助引导他们成长。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或者本镇应该做好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去知道洪门镇的现状,制定好相关的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更乐意、更主动地去帮助洪门镇。
孩子是祖国明日的花朵,是新一代的希望。一个特殊的孩子,特殊的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多一次善举,就会多温暖他们一分钟。让他们对未来多一份憧憬,对梦想多一份动力。我们应该用我们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去感染他们。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向前。我们应该用平等、温柔的一面去面对他们,让他们减少自卑,用爱,去融化他们!
我还记得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看看,美好的人生,就这样子被爱唤起,充满爱的人生必定是快乐的人生。他们,需要社会去关心,更需要我们去呵护。因此,多行善举,温暖他们!
作为祖国花朵的他们,有着无比强大的可塑性和潜力。我们不应该在彼此间产生隔阂,应当更关心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去追逐他们各自的梦想!
主题深入调研心得体会简短二
作为一名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实地,搞好社情民意调查,是我履行好指导员工作职责,接近群众的基础,也是熟悉村情的有效途径,我通过查询资料,走访农户,深入地块调查等方式对xx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祥细调查。并在上半年的调研基础上对如何抓好xx村产业发展,富裕农民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xx村发展现状
xx村位于xx乡西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400米,山高坡陡,立体气候显著,全村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188人,农户559户,有耕地1662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有林地4500亩,已发展核桃5294亩,建成高优桑园60亩,有茶园600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2380元。xx村是一个人口较多,生产资料相对较少,人口和资源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高寒贫困村。全村地貌山头大,山脚小,80%的村民居住在1800米至2300米海拔范围内,气候变凉,耕地产出率低,且农户土地零星分散,路途耗费时间较多,不利于耕作及管理,致使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难,产业化推进难,以种粮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仍然存在,优势特色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经济对比效益不明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 全村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科技运用新技术能力较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二)、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管理粗放
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奔波于打工热潮,家里仅剩老人和子女,农业生产,产业管理投入不足,靠发展产业效益的思想认识不足,科技措施落实不到位,传统的耕作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生产出的产品竞争能力较弱,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
村、自然村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协会运转机制不活,职能作用发挥不突出,缺乏农村经纪人队伍,产业发展仅靠村“两委”牵头组织,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工程性缺水现象仍然突出,产业水浇条件仍然较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存在,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
三、推进xx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一)产业发展的思路
立足xx村区位气候条件,资源状况,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
向,科技为依托,紧紧围绕“长抓核桃,短抓桑,粮、畜、茶叶不松劲”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巩粮食、畜牧、茶叶产业,做优泡核桃产业,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二)加快xx村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典型大户、示范户,进一步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力度,提高群众产业意识,按照市委提出“见缝插针做大产业,精益求精做优产业”的要求,继续抓好泡核桃种植,大苗移植工作,进一步提高核桃在全村的覆盖率,发展面积达7000亩左右;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扩大蚕桑产业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打造蚕桑种植千亩村,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实施专业化发展;推广良种,普及良法巩固好粮食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在投入,重在基础设施。要改善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我们只有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抓住上级扶持导向,积极做好项目规划、申报、协调争取工作,争取实施好一批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全村产业发展条件。
3、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
要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忖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以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村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特色产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职责任务,着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采取联合经营、租赁、转让、转包等各种形式,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通过服务机构的建立,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措施的落实,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提升产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扎实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办好特色产业科技培训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核桃、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村科技的窗口,培训农民的场地,扎实推进核桃、蚕桑科技的推广普及。
5、逐步建立特色产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新、机制活,则产业效益高。我们要下决心坚持不断地
抓好核桃、蚕桑两大基地建设,
深入调研心得体会简短 深入调查研究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