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征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长征感悟(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对长征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主题对长征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2万5千里长征是改变中国命运的道路,红军士兵翻雪山,越过草坪,斩首狭窄,突破危险,经历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流血牺牲和饥饿的痛苦,唱了这首雄伟壮丽、惊人的史诗。现在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了,传达的长征精神还在推进着我们在新的长征道路上勇敢前进。那个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呢?如何付诸行动,结合长征精神与国家长征路、民族长征路和个人长征路?
漫长的长征路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的血与火洗礼后的坚定信念,两万五千里的光荣道路继续着风雨中不灭的革命火种。长征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旅程,也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远征。在这次远征中,革命先烈们可以一直举着解放全中国的旗帜,在战火硝烟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步伐稳步前进。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回顾长征的岁月,听长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的精神。
一是把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在红军心目中,革命理想比天高
在红军的行动中,血煮汤是理想的。雪山的寒冷无法阻止天地的追求,草原的泥泞缠绕着草编的军鞋,泸定铁锁无法阻止红色先驱,红军士兵们依赖的是信仰,理想的信念。理想信念是长征的灵魂,可以说是胜利的源泉。同样,对于我们每个官兵来说,正确决定理想信念也很重要。我们的理想信念不仅要基于自己的发展,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使理想信念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推动自己和社会前进。
二是把艰苦的奋斗作为立身之本。想起红军过去的多事岁月,衣食不足,饥寒交迫的拷问,总是给我们现代人带来的冲击不仅是红军士兵的勇敢,也是他们在面对恶劣生存条件时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人们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辛苦耐劳的品行也不能放弃。那是克服困难,进入社会发展潮流的重要保障。对于部队这个集团
对长征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长征感悟(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