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参观地质博物馆心得(7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博物馆地质实习心得体会一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另外两座建筑分别是楚文化馆和综合馆,均为'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仿楚式建筑,三个馆整体形成一主两翼的格局,犹如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展区总体布局亦突出了'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组成,多组一群'的楚国宫殿建筑的格局和风格.湖北省博物馆内,绿树成阴,与小桥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给游客提供了幽雅,舒适的参观环境和休闲场所.
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我们来到了我门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馆和八具陪葬馆,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过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空的孔盖是绣雕夔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者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那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例如敲击钟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击它的侧鼓部就是发音了,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那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 欢送词略。
根据鎛种上面的记载,我们知道了,当时吴国大军攻进楚国郢都,楚惠王的父亲楚昭王逃到随国也就是曾国,吴军随即赶到,要求随君交出昭王,作为交换条件,吴国答应把汉水以东的土地划归随国。但随君不顾吴国威胁利诱,拒绝交出楚王,因此赢得了时间,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打退了吴国军队。随国在吴国大军压境的情境下保护楚昭王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不背盟誓的佳话。所以楚惠王为代父亲向随君的子孙表示不忘救难的恩情,送给了曾侯乙这个镈钟。
关于博物馆地质实习心得体会二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古朴凝重、气势恢宏。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万件,在站文物多达3000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隋唐及唐以后的陕西,以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没有文字,只有一座石狮和一副巨作: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后面向我们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最为壮观的部分——壶口瀑布,这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时期,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时期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接着发现的就是陕西地区的大荔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最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人类不断发展之中,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这时期的陶器——尖底瓶就是非常实用的汲水器。又因为在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比如说它的典型器物“人面鱼纹盆”,并且在大量的陶器表面发现具有规律性的刻划符号,而这些符号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到了后期,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奴隶社会。
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个阶段——周。周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是甲骨文,这里就展示了周的卜骨。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后来西周王朝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簋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当时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如果僭越就要受到严厉的刑罚。这件多友鼎就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内部的铭文达到278个字,创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发现鼎内铭文数量最多的一次。里面记载着周厉王时期大将多友抗击猃狁获胜而受赏的“感恩”铸造。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圆地方”,所以秦半两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虽然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爆发。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的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这是一个枚晶莹剔透的玉玺是件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质地为田羊脂玉,上有螭虎形纽,四周装饰有云纹,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还有一件国宝级文物,鎏金银竹节铜薰炉,特别的九龙熏香炉,出土于茂陵,据推测可能是当年汉武帝赐给他姐姐阳信长公主和其丈夫卫青的皇家器物。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他于公元前1
38、119年分别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
博物馆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参观地质博物馆心得(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