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整顿心得体会实用 党员整顿心得体会(三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党建整顿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在理想信念方面。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面有差距,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差距。在机关党建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努力以实际行动让其他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有差距。
(二)在宗旨观念方面。能够牢记宗旨意识,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但对照检查,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足。如,在对本职工作上只求做到按要求完成任务,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努力想办法做到尽善尽美、精致极致。
(三)在党的观念方面。党的观念淡漠,导致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担当缺失。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上,热衷于开开会、表表态、签责任书,做表面文章。有时怕得罪人,对眼皮底下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四)在学习工作方面。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抓得不够牢实,没有真正把加强思想建设、党性修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必修课,中心组集中学习仅停留在已学习、已传达、已部署,深入研讨的精学、细学、深学时间较少;有的时候自认为接受党性教育多年,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有了积淀,把学习当成作“软指标”,没有作为硬任务,加强思想建设不够,放松了对党性修养的持续锤炼。
(五)在纪律作风方面。自觉接受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自律、慎独慎微,严格按规则正确行使权力,但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够彻底,有时怕伤了同志间的和气,存在批评留情面或不彻底的情况,辣味不够。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从根子深处来讲,主要是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上有差距,投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足,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降低。
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上不严不实。从主观上而言,有时会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到了面临着瓶颈的时候,积极性、进取心、主观能动性不足,仅凭责任心和道德认知去工作,但往往无法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从客观而言,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和陪伴,因而自己主动加班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不够,说明自己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总开关”拧得还不紧,在努力成为一名组织希望的、群众盼望的党员领导干部方面,还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改进。
二是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滞后。在工作之余,更多的是考虑家庭的负担,考虑自己的难处,考虑工作少,考虑群众需求少,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没有做到先公后私,更没有做到大公无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没有完全站在群众立场上去思考解决问题,积极主动、真心实意解决群众所盼、所想、所诉、所愿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不足,积极助力xx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得不够好。
三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降低。没有时刻牢记并一以贯之“两个务必”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面对肩上的重担,面对家中老小,很多时候只在于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想到更好地工作,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思想有所降低,没有能够经常性地做到回忆对比,忆苦思甜,忧患意识不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降低,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存在不足。
通过对照检查,分析评议,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立行立改、全面整改。
(一)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做出表率。一是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以榜样为标杆,特别是以身边典型xx同志为学习榜样,学习他多年以来无私忘我投入工作的奉献精神,做到找差距补短板;二是以身边反面典型为警戒,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时刻牢记“食草根清淡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的教诲,做到自律即自由,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目标;三是牢记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严格以一名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做好身边每件小事,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永葆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是要牢固树立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做到珍惜身边人,做好身边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放松懈怠的思想,永葆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二是做到任何时候以工作为重,永远把工作摆在第一位,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兼顾家庭的事情;三是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经常做到回忆对比、忆苦思甜,时刻牢记并一以贯之“两个务必”要求,绝不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不断增加的家庭重担而懈怠了自己的奋斗精神。
(三)坚持深入基础,走好群众路线。一是多深入所联系的贫困村进行深入的调研,摸清实情,掌握要情,努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最大努力;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与群众交心谈心,通过扎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干群关系,努力提升群众对xx工作的满意度;三是利用工作之余,利用周末时间,深入贫困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和党的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增强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通过这次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使自己在灵魂上得以洗礼,精神上得以重塑,思想上得以改造,作风上得以锤炼,能力上得以提升,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严守党纪党规和警纪警规的自觉性,增强了法纪意识、自律意识,为民意识,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为全市xx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于党建整顿心得体会实用二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强化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中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四风”是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革除“四风”顽疾,必须立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教育、制度、惩治并重,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刹风整纪的自觉性。
在xx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党的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2]。这就是说,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我们党今天已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是一个领导着13亿人口的大国的执政党。有的同志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不要总讲生死存亡。应该说我们党的党员数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原苏联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一些政党垮台的教训警示我们:党员数量与党的质量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原苏共在有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有20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在达到近20xx万党员的时候却丢掉了政权、垮台了。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当叶利钦查封党的各级组织时,上千万人的党竟没有发生一次有组织的活动表示反对。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人阶级政党对历史周期律并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党的执政地位的获得和巩固绝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强化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作风事关党的形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面貌。它包括了党的思想作风(学风)、政治作风、组织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文风等多个方面。
“党的作风”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发展过程。最早在党的建设中使用“作风”一词的是恩格斯。他曾在一些讨论党的建设的书信中针对某些社会主义者身上存在的“阿谀奉承”的作风、“华而不实”的风气进行批评。十月革命后,列宁也多次使用“作风”一词,批评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习气。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党风”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并且形成了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194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中首次提出了“党风”概念。他在文章中说:“现在,延安的学风存在主观主义,党风存在宗派主义。”[3](p373)1942年2月1日,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又阐明了党风的含义,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4](p812)也就是说,党的作风包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是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5](p1093-1094)。
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培育良好作风和纠正不正之风的实践活动。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是反对和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培育符合
党建整顿心得体会实用 党员整顿心得体会(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