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 走进高校体验心得体会(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高校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2005年,学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经过十余年的扎实积累,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五同”,即同对象(覆盖全体学生)、同目标(每门课程及各单元的教学目的相同)、同重点(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相同)、同问题(每门课程的对准的学生思想问题相同)、同考试(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
2018年,学校制定下发了《天津师范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实施方式、实施步骤及政策保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密切合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合力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曾获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团中央两次到校观摩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国50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育部刊发专题简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给予专题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瞄准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根据市委教育工委部署,主持编写了16万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着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对接之处”,探索课堂讲授的特色路径方式。在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心打造15节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
在专题教学上,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问题切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热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寻找三者的结合点,提炼成“问题”,将“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科学研究、集体备课,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这样,以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在释疑解惑中吸引学生的“眼”,赢得学生的“心”。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八讲法”:“照着讲”,即照着教材基本观点、中央精神讲,突出政治性;“接着讲”,以学术讲好政治,突出科学性;“对着讲”,针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开展教学,突出针对性;“活着讲”,以中国故事讲中国理论,突出吸引性;“顶着讲”,理气直壮地批驳社会上错误观点,正本清源,突出战斗性;“引着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精着讲”,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深刻性;“特着讲”,每一名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特色性。
“三入八讲”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评教成绩稳步上升,课程建设层次得以提升,2门课程建成天津市精品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门课获教育部“精彩一课”,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二者均居全国首位。教师蝉联天津市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全国首批思政课教学能手、首批教学标兵、首批最美思政课教师、首批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教师,教学团队建成天津市教学团队,以上成绩均为市属高校独有或首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思政课改革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在教学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正面引导,敢于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优势。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为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服务,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领会中央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紧跟改革潮流,瞄准关键问题,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确立为“一根本,一核心,四统一”。即以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统一。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优势,以市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天津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做实做精做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彰显师大品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打造富于师大韵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深化突出师大特色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推进学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有关高校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编号:建议18553号
建议主题:关于教育公平的关键的提案
建议类别:科教类
建议人: 道一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02-22 22:56:22
内容:理由:
教育公平,是多年来,特别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公平做好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腾飞于世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什么?众说纷纭,各具智慧。
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资源配置均衡
这个方面,《xx大以来我国采取多项重大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做到绝对公平的。尚有不周到的地方,国人本着主人翁的精神继续提出建议、意见,继续完善国策,
其实,“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业者都是从小家教严格,自觉奋斗而来的。当年的革命小鬼在简陋的窑洞、茅棚里也学得那么精彩就是例证,所以,现代教育公平的虽然要注重资源分配,但不是最关键因素。
二、教育公平的最关键是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国的教育虽然强调“德育为首”,但是,教育评价制度却难以体现出来—— 一纸高考试卷根本难以评出“德才兼备”的好人,所以人们感叹:“好人难有好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机械式学业牢牢套住,花了十几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学业培训,可是到出来工作时,学到的知识大都用不上,也失去了强劲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机会,身心疲惫,甚至是身心残缺。个人、家人的时间、金钱、心血、青春快乐耗费耗费了多少?国家也浪费了多少资源?所以不少人在冤,呼唤教育制度大力改革。
著名教育学者 柯领指出:“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了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恰恰让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他通过中美教育的特点对比,指出: “如果我们不从改革高考制度与高考内容入手,中国的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存在着失败的危险。”
既然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根据这个普遍规律,我们应该集中国、欧美教育的优点,改革相应落后的制度:既注重采纳当代欧美国家教育从“心”开始的情感意志体现方式,又在适当时候发挥中国开发脑潜能的“理性”教育特长,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新体系。
以往,多少人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花费了多少心血学习各学科知识,取得了所谓初中、高中毕业证后,才根据特长进入相应的职校、高校学习。
改革考试制度,首先要设立从小累积的"德育考核",作为高考的起码条件。小学学习以情感意志体验为重点,初中以上根据特长选择学习内容,起码分为两大类,任人选择参加:一、中、英、数等科学文化课为主的;二、历史、地理、艺术、体育、技能等人文技艺为主的。这样,既让那些在劳动、技能、胆色等方面有特长的学子有用武之地,也减轻了学校、老师难以承受的“无论智能高低,一卷论英雄”的巨大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培养专业人才,两全其美。起码避免了这样一种难堪的局面:那些本来没有数、理、化、科学方面特长、兴趣的学子,但为了完成什么国家规定的学业,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啃各类知识,结果碰得焦头烂额,面对着这么一丁点总分、平均分,不但什么颜面都没有,连之后的学习生存技能的自信、兴趣都失去了,甚至变得叛逆……
上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包括惩治高考腐败等等,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点,但是即使其他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打好了,如果忽视了一个教育成功的至关重要因素——公平对待老师,教育也是失败的。
三、关注教育公平首先关注公平对待教师
现在有的人谈教育,开口就是要求教师如何如何。既然百年大计教师那么重要,但 “巧妇难为无米炊”,赋予老师的管教权没有真正下放,连对于老师最起码的关心、理解、尊重都没有做,为教育的成功该做的排忧解难工作还没有做好,直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例如:
1、教育法度不完善,百般要求老师如何但是老师没有权威,无所适从
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而没有《未成年人犯错惩治法》、《长辈孝敬法》,只有《教师法》,没有《家长法》……天平失衡,问题种种:家长教育孩子得过且过,造就了多少骄横难教的“小皇帝”,学生比老师还“高大”。无论学生多么冥顽,严厉一点的批评教育惩戒都要投诉,更何况还要避免种种赔偿,如履薄冰——孩子在校内出事,不管他是不是明知故犯,安全赔偿责任还硬赖着推给老师,学校又变成了没有收费的“保险公司”,
一幕幕不尊师的悲剧触目惊心!“亡羊”了,可是没有谁吭声“补牢”——国家没有明确具体的不尊师重教的处罚条例。社会上骄横蛮孩毒辣种种,“儿子是老子”,天地君亲师都没有尊严,就是从最起码的不尊师重道开始。师道没有尊严,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尊重教师,即是尊重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2、教育净化社会空气,要求现代的老师是“超人”,其他袖手旁观的多
现代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觉悟,才能实现和谐。本来国家有专门的文化宣传机构,加上各种新闻报道、单位的政治学习、道德法制教育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仿佛是“过堂客”,不知不觉,在社会上一些人的头脑中只剩下——教育,只是老师的责任了;学雷锋、做英雄只是个别特别好的人的事情。因而,不管遇到什么丑陋现象,袖手旁观,甚至高谈阔论,把责任全推到教育头上,
教育赋予老师管教的权力有限得很——仅仅是说理教育而已,然而要求老师的本事却比孔圣贤还利害,简直是“超人”。老师像没有防护罩、没有鞭子、手无寸铁的“牧羊人”,面对的却是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同品性的复杂对象,孤军作战。不管学生低智还是高智力,评价老师的劳动也笼统地“一卷定音”。
3、对于教师劳动报酬的苛刻
在有关教师的法制中,予以种种种种义务、责任、处罚也够细致的,可是对于老师工作的一点血汗费,不说眼红吧,也说得上够吝惜的。例如,为应家长要求开设的午托晚托,在物价飞涨的时代,物价局定的管理费一天还是两元,水电费、床铺、空调等的设备损耗费、一个班各个科任老师的管理费等等等等全包了。人员有限时,学校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不敢提高物价,为了避免个别叼民的意见无视老师的感受、意见?难怪有人问:不知道是老师伟大的劳动不应该赚点血汗钱,还是国家的栋梁——孩子们的成长投资就该这么低贱?老师们在年年月月的心理煎熬中逐渐麻木了,老师的心态都不平衡,发起火来吃亏最大的是谁?
4、呕心沥血,健康谁来“买单”?
毕竟老师还是常人,在种种压力下,呕心沥血的教育界的精英健康状况让人揪心(见《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报道)
5、义务教育纵容了不负责任的家长
政府对于不珍惜九年义务教育环境,屡教不改的学生,没有加收其监护人的教育问责费,以儆效尤,所以不少家长只顾打麻将,一味地宠,让孩子学会骄横懒惰后才推给学校。
6、低估孩子的德育智能,苦果不堪,难以亡羊补牢
中国的孩子要到十八岁才受到法律的严惩,中间没有相对严格一点的处罚条例,结果,孩子在多重的“厚爱”骄横成性,连歪门邪道都学会了,教育不行了,十八岁后只好用大人的刑法处置。错过了前途,遗憾一生。现代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其实,正因为孩子小不懂事,越要有严格措施,就像小树苗用竹竿夹持不让其随风左右摇摆,往歪处长那样。自古以来,能够成大器的孩子都是家规家风严格磨练成的,不是老师能代替得了的。
物极必反!上述种种因素,所以出现课堂失控、检测低智商儿、戴绿领巾等等的怪事。传道、授业、解惑?连教者都“惑”,心里都愤,直接影响学习氛围,学生学业成就,身心健康。教育难以公平。
所以解决教育公平,首先关心老师的身心健康、公平待遇。百年大计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每个人都要尽义务、责任,大力协助老师工作,不容忽视。
四、教育公平最最关键是本心——道德平衡心
孔子视道德的完美为人格的完善,认为知、仁、勇统一于一人身上即为一种完全的人格。所以智、仁、勇集于一身的政府、管理者、公民才能提出正确的管理方针、政策。
“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毛泽东同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高明策略,可是下面举的例子,如果政府没有全面调查的数据统计,没有尊重一线学校老师、广大家长、学生的意见,而只尊重几个根本不懂得道德规律、教育规律的人的建议而“滥杀无辜”,于老师并无多大的损失、影响,
高校建设心得体会及感悟 走进高校体验心得体会(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