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 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描写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他们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4、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自学导航
1、读准字音:
蒙( ) 卿( ) 即( ) 邪( ) 孰( )
2、理解文题
劝学是 的意思。文题点明了 。
3、走近作家作品及文中人物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 时期 家, 家。世称 先生。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孙权,字仲谋,三国时 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辛弃疾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对孙权赞道:天下英雄谁敌手? ! 。
4、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5、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一)、结合课下注释,整理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考考你:
(1)、解释加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感知内容,体会对话中不同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概括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怎样?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并体会其作用。
鲁肃
吕蒙
3、说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个案补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1、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安排结尾有何用意?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读书的看法有无改变,为什么呢?
总结归纳
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则古人读书的故事,想想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反馈练习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
2、指出通假字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
治:
博士:
但:
4、一词多义
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以 当 见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布置作业
1、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他重视学习呢?请以我来劝你多读书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4、积累有关读书格言,两句以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章节。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
描写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翻译课文,课件。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孙权劝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描写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 劝学朱熹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