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成熟赏析
席慕容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手,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将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下面是席慕容的成熟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成熟
席慕容
童年的梦幻褪色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荫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
换成密密的
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成熟赏析:
成熟,一个很高深的字眼。它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也昭示着单纯最终走向世故。有人说成熟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我喜欢这个够有气势的排比阐释,是的,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这样想来,面对失去的某些东西又觉得理所当然,有所值。
钟情席慕容的一首诗《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换成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总感觉诗里面有股摄人心扉的安静与伤感,也总觉得成熟就是刻在人脸上的沧桑,外在或是内在,躲开的,显现,从诗的情致和意蕴里,我似乎感觉到,成熟并不是自我伤感,现代生活里,他不是手中高雅的酒杯和指上潇洒的香烟,也不等于一言不发的沉默,它是在看透、读透生活后提炼出来的心境,是反思人生后走路的沉稳,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一个人的理性。刻意表现的成熟,没有境界,也不深刻,那是幼稚和浅薄,把一个人装扮的很做作。对于我们来说,成熟只是一种方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也昭示着单纯最终走向世故。有人说成熟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我喜欢这个够有气势的排比阐释,是的,人生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这样想来,面对失去的某些东西又觉得理所当然,有所值。
钟情席慕容的一首诗《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换成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著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总感觉诗里面有股摄人心扉的安静与伤感,也总觉得成熟就是刻在人脸上的沧桑,外在或是内在,躲开的,显现,从诗的情致和意蕴里,我似乎感觉到,成熟并不是自我伤感,现代生活里,他不是手中高雅的酒杯和指上潇洒的香烟,也不等于一言不发的沉默,它是在看透、读透生活后提炼出来的心境,是反思人生后走路的沉稳,真真切切而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一个人的理性。刻意表现的成熟,没有境界,也不深刻,那是幼稚和浅薄,把一个人装扮的很做作。对于我们来说,成熟只是一种方向,却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就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一样,成熟是相对的,只有比较成熟,没有完全成熟。
另一层次上,成熟算是一种蜕变。就如一般人而言,得到一些必然会失去一些,成熟也是这样,可能我们在这个必经的过程里会经历许多痛苦与折磨,或是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但是不管有多苦,过去的终归过去,在这一步步的丢失和惨败里,在这一次次的创伤中,我们才能慢慢长大,慢慢学会生活,善待生活。
附: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父母皆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蒙古语名为穆伦·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人物经历】
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
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之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写诗只是作为累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
“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
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作品】
诗歌:《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河流之歌》《时间草原》《水与石的对话》 《我》
散文:《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信物》《写生者》《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诗》《黄羊玫瑰飞鱼》《大雁之歌》《金色的马鞍》《诺恩吉雅》《人间烟火》《宁静的巨大》《2006席慕容》《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命的滋味》《意象的暗记》《与美同行》《走马》《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胡马胡马》(蒙文版)《梦中戈壁》生命的滋味散文
生命的滋味散文
《贝壳》小品:《三弦》(与张晓风、爱亚合著)
美术论述:《心灵的探索》《激光艺术导论》
《贝壳》选入初中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课,(与小思的《蝉》收入中学生课本人教版短文两篇)
《乡愁》(诗歌)、《外婆和鞋》被选入小学课本。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应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之邀而作)
席慕容的成熟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